时间:2024-05-09
贺忠琼
(重庆两江新区康庄美地小学校 重庆 两江新区 401123)
语用能力就是对所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具体体现于学生的语言表达、书面表达中。这是一项需要教师循序渐进才能完成的系统性任务,在教学中要把握住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工作,从积累开始,聚沙成塔,再促进理解,最后运用,坚持下去学生才能厚积薄发。
小学生的记忆力是超强的,他们所处的年龄段正是充分吸收知识的时期。在语文课本中,大量的美词佳句是他们需要掌握的最基础的内容,将这些词汇、语言积累起来,才能在需要时信手拈来。教师应合理为学生布置语言积累的任务,要求他们每天记下10个词语,每周背诵10个好句子,每月背诵两篇古诗。不求量多,只求牢固掌握。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知识量丰盈了,语言组织能力也更胜一筹了。我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读、记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落实到笔上,将课本中好的词句摘抄下来,记录到自己的笔记本中,不时的翻开浏览,也能起到加深记忆的作用。最后,还要注意课外的积累,教师应该将课外阅读作为常规性的活动开展,定期从课外拓展出一些词汇和句子,供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拔高,多记忆课外的歇后语、名人名言,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得心应手的应用[1]。
只有“广积粮”,打下语言积累的扎实基础,才能在应用时左右逢源。
光是积累语言还不足以支持运用,在不理解语言意思及内涵的情况下,盲目运用很可能闹出笑话,词不达意。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在语意的呈现上下足功夫,让学生透彻的理解。
《草原》这篇文章运用了大量精美的词汇,生动刻画出了草原的景色,只要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学生就能透过语言,在脑海中构建起一幅形象的画面。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这颇有难度,教师一定要在一些词汇的解释上花费足够的时间。比如,“天空是那么明朗”中的“明朗”一词,作者为什么不用“晴朗”,而是用这样一个学生读起来并不顺口的词汇呢?为了让他们理解“明朗”与“晴朗”的区别,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呈现一些图片。在对比之下学生发现,“明朗”这一词的意思除了表现出了“晴朗”,还有明丽、开阔的感觉,而站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晴朗”显然无法将景色生动、逼真的还原出来[2]。此外还有“空气是那么清鲜”中的“清鲜”,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说一说作者为什么不用“清新”一词,这两个词放在原文中有什么区别。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词汇之间的细微差异,在将来进行文章创作时也会更加谨慎的用词。
“一碧千里”这样的词汇,都可以利用图片来辅助理解,用形象的画面去理解抽象的词汇,让他们理解的精准、记忆的深刻。为了检验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让他们说一说还有哪些词与“一碧千里”在意思上相近,引导他们说出“郁郁葱葱”、“翠色欲滴”等。如此也在词汇的拓展延伸中增加了积累[3]。
要想让学生将自己积累的语言准确的应用于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中,教师就要多设计训练,将语言训练常规化,不能只等着每次单元结尾处的一次写作训练,这样的练习频度不够,无法满足学生语用能力发展的需求。语言训练的任务应该是形式多样的。比如,在读了《陶罐和铁罐》的故事后,让学生运用原文中的语言,对故事进行缩写,这既是语用能力的锻炼,也是语言组织和总结能力的锻炼。在学习了《爬山虎的脚》后,可以观察自己身边的另外一种植物,仿照原文中的句式、语言去描写,进行仿写训练。当然,语用练习也可以从简单的形式开始,让学生用原文中的词语造句,将原文中的句子改写,仿写句子等。语用训练的最后,教师一定要进行审查和点评,及时指出学生用词不当的错误,否则他们很可能带着对词汇和语言的错误理解在日后创作文章,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语用能力要设定“三步走”的教学计划,首先要扎实的积累,尽可能多的拓展语言积累,厚积薄发。接着要在语言的解析上做到深入、准确、透彻,决不能一知半解就盲目运用。最后再利用多种练习的方式促进语言的运用。以上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去设计每一步的活动,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最大程度吸收语言,提高语言组织能力。这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