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廖雪芬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小学 浙江 衢州 324000)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关于历史题材的内容,从空间角度分析,可分为中国与世界。若从时间角度分析,从中国古代、近代到现代史可分为三个部分。从涉及领域上分析,可分为文化、政治、经济与科技几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涉及的历史题材知识点有110处之多。
而历史题材从“教”与“学”两个角度来说都是比较难以破解的话题。由于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离今天的儿童生活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有很大的距离,致使学生难以走进。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深入分析历史类题材的文本内容,不能充分展示德育目标,单纯地将此作为历史知识讲授,特别是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提升的培养过于表面化,阻碍了学生历史情感上的交流,只是单方面地了解历史,无法感受到历史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下第11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是第三单元的内容,单元主题是《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整个单元以以时间为脉络,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精神为核心,从“走出苦难到奋起抗争,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伟大复兴”。执教者在本课教学时,主要通过搭建支架,包括情境支架、活动支架、问题支架,缩小时空,启蒙爱国爱党情感。
引入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被动接受信息的境地,只有让学生建立起与历史经验的联结,通过具体情境完成知识经验的重构,唤醒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
情境一:课伊始,以“中国博物馆中有一个名为复兴之路的主题展览”为情境,一段直观的微课,引出学习活动,学生瞬间就被拉入了历史长河之中。在后边“探究生活发生的变化”教学环节,再次以博物馆里也展出了一些珍贵的照片和文物这一情境引出,自然、呼应、贯穿整课,课堂的结构完整而又统一。
情境二:在“直击开国大典现场”环节,在学生交流了各地各种不同的方式纪念国庆后,执教教师利落地带领学生聚焦一个情境——人们还有一种非常朴素的纪念方式,就是取名字。先出示百度数据,全国为“建国”的人名数量,再交流你身边有取名为建国、建华、国庆这一类名字的人?紧接着你们猜父母为什么给孩子取“建国”这样的名字呢?来自于学生的采访视频。一个个名字中包含着中国人民最朴素的家国情怀,老百姓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浓浓的家国之情,孩子的情感在这一刻是可观、可感、伸手可触的。
情境三:还是在“直击开国大典现场”环节,呈现学校庆祝70周年的鸟瞰图。“孩子们,当时,你们在哪儿呢?”孩子们瞪眼细看,雀跃地找寻。因为在平时训练,孩子们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全貌鸟瞰壮观场景的,有印象的是训练的反复和辛苦。而这一刻的找寻,让孩子们对爱国情感真正地感同身受其中。时代在变,但爱国的情感不会变,它已经浓浓地融入了我们血液之中。
情境支架,让我们的课堂坚持从儿童的世界出发,回归儿童生活,激活历史事件中的红色基因,这样才能让课程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注意情感”稳妥落地。
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设计是有价值的呢?课堂是师生积极活动、共同发展的“双向”建构过程。既要让教学沿着教师设计的总体方向进行,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中生成知识、形成能力、涵养素养,最终达成教学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最主要特点是活动性,本课教学中安排了两次小组合作活动。第一次小组合作活动,安排在“了解国旗、国徽、国歌背后的故事”这一环节,执教教师多次斟酌推敲,由小组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推选一位同学向全班同学作介绍。由自主收集资料到故事分享,再到实物展示,读懂实物信息,课堂收获的效果非常不错。
第二次小组合作活动,安排在“探究生活发生的变化”这一环节,同学们分小组收集了新中国和旧社会比,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资料,博物馆里也展出了一些珍贵的照片和文物,你知道指的是什么事件吗?接下去我们分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探究(土地改革、颁布《婚姻法》、扫盲运动、西藏和平解放)。在这一环节反馈方式上,小组选择一话题,小组代表展示,分享的内容为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展示同时,屏幕呈现相关资料。这样的方式反馈交流,既考虑单位时间的经济性,避免了二次重复,又提升了小组合作的成果,同时考虑到其他学习小组对没有选择的话题的新鲜输入及听课老师的感观。
小组分享,教师的拓展介入也是恰到好处,在学生原有认知上,增量明显。如“颁布婚姻法”事件。什么是童养媳呢?通过一段六年级哥哥做的采访,通过他人之口,与当事人对话,是更有说服力的方式。如“扫盲运动”,既聚焦教材中的插图,又关注身边是否有文盲?不识字给她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畅所欲言的交流,教师顺势评价“只有人民有受教育的机会,国家才有可能发展。”再如“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给西藏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呢?离孩子们实在遥远,执教教师以一段视频呈现,简洁而又高效。
两次小组合作都有前置性活动,发挥学生在搜集、整理、总结、对比中的主体作用。在小组交流碰撞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化,自主化。让学生感受人民当家做主的激动和自豪,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的目标水到渠成。
问题设计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情境的确定具有一定的先导作用,更对教学活动如何落地提供方向指引。
具体情节,不断追问。除了五星红旗,还有国徽,国歌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它们的诞生背后都有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呢?小组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推选一位同学向全班同学作介绍。国旗、国歌、国徽是在什么时候确定下来的呢?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通过追问,更明确了国旗、国歌、国歌背后的故事及意义。
指向明确,层层导问。在阅读书本76页的“阅读角”,《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内容,结合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说说你对这次会议有些什么了解?参会的是谁?会议的内容是什么?这些国家大事是谁决定的呢?“阅读角”信息量大,离学生生活距离感强,直接导问,指向明确,不绕弯子,更利于学生对整课目标的体悟。
围绕核心,深入探问。直击开国大典现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做好了成立新中国的准备,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什么画面?你知道开国大典吗?让我们回到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一起重温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观看开国大典视频,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情景是什么。人们为什么会这么激动这么高兴呢?有很多中外专家、学者都评价过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事件,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出示中外名人的评价。“是啊,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我们被压迫,被侵略的历史,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了!从此,我们的国家独立自主了,从此,我们的人民当家做主了!”教师深情地叙述,情感升华水到渠成。
从具体情节中的追问,到有针对性的层层导问,再到围绕中心,深入探问,以问题为支架,引导学生不断自主思考,深入思考,做出判断,从而唤醒学生,悄声漫步走进历史时空,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搭建情境、活动、问题支架,缩小时空,让学生知而信、学而思、情而启,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激发和深刻启蒙,这是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历史题材教学中应该不断探寻和摸索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