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

时间:2024-05-09

林志浪

(福建省诏安县绍兴小学 福建 诏安 363500)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实现师生交流与打造开放式教学课堂的有效途径,它能够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保障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在现在课堂教学理念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也不是接收知识的储存器;教师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使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便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意识进一步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探究性问题情境的构建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构建有效问题情境时,需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方面入手,设计的问题难度不能太高,难度过高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也不能将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单一,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1]。这就需要教师在有效问题情境构建中,进一步展现其问题的探究性特点,才能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让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作用,使学生在数学问题的探究分析过程中获得更多学科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运动(三)例2”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图形旋转的变化过程,教师如果沿用传统说教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旋转后有哪些变化?”等问题,学生由于缺少空间思维能力,容易遇到学习难题,影响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基于此,教师从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水平出发,为学生精心构建探究性问题情境,借助电子白板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三角形旋转的变化过程,使学生由想象变化过程到直接观看变化过程,同时还感受到数学所隐藏的对称之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此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三角形旋转后的形态、位置等方面有哪些变化?”等有关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结合自身所看到的形态,融合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2.层次性问题情境的构建

在小学数学实践教学中,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化差异,因此,在有效问题情境构建过程中,教师应规避单一化的设计原则,而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制定差异性显著的有效问题情境[2]。

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括号)”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师在有效问题情境构建中需体现其层次性特点,根本原因是混合运算的思考过程比较复杂,还有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明显差异性,所以教师在问题创设时应该遵循从简到难的层次性问题情境创设原则。基于此,数学教师通过构建层次性问题情境,让数学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回答难度系数比较低的问题,夯实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通过让数学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回答难度系数比较低的问题,夯实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反之,让数学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思考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生活化问题情境的构建

由于数学课程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把握学科特点,精心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便于学生在熟知的问题情境中,强化与锻炼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3]。另外,生活问题情境的构建,可将学科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互联系起来,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点,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品是长方体与那些物品是正方体呢?”等问题,便于将抽象化、复杂化的数学知识转变成便于学生学习与理解的内容,促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有的学生想到牙膏盒是长方体,还有的学生想到魔方是正方体,使学生快速找到问题的答案与根源,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问题教学意识,通过发挥问题驱动作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获得发展与强化。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注重有效问题情境的构建,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衡量与思考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有效问题情境,通过构建层次性、探究性、生活性的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突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主体地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