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的思考

时间:2024-05-09

苗 青

(山东省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春藤附属小学 山东 济南 250000)

基于小学生特殊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这一时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有很强的好奇性和模仿心理,也是其逐渐形成一定思想道德观念及行为的关键阶段。在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体验与认知经验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力,继而使其道德与法制学科素养有效提升。

1.制定生活化教学目标优化学生的认知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编制中,不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且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融入较强的、具有良好科学性、生活化和趣味性的案例,以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1]。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以不断优化学生道德与法制知识的理解力和应用能力。如:在《可爱的校园》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所生活学习的场所,发现自己所在的校园的美和温馨之处,以及维护、建设美好校园需要每位学生所做的努力等。通过制定一定的生活化目标,建立所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认知力,促使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严格自我要求,树立良好的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共建和谐校园。在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把自己对校园的认知用语言表达出来,并对其表达和见解进行评价,以使学生对道德与法制的知识点产生更深、更切身的理解,从而不断优化学生的认知力,使教学达到良好效果。

2.精心设计生活化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道德与法制教学内容源于社会生活及实践,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思考积极性,使教学取得明显的效果。在融入生活化理念展开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优化设计,从教学展示、案例引用、呈现方式等进行精心设计,以更好地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吸收和思考,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如,在学《老师,您好》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具体的节日、校内外活动、新闻事件等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表达对教师的热爱、尊敬之情,也可举行多样化的活动,如诗歌比赛、绘画比赛、作文竞赛等,进一步增进师生情谊,不断优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3.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培养法治精神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创设熟悉的生活化情境,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其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并在书本知识结合生活体验的思考中掌握基础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树立法治精神,增强法治观念,形成基本的生活规范常识与行为规则[2]。如,在《班级生活有规则》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首先由学生每天都要体验的过马路,设计一些关于交通规则的问题,如过马路时要遵循哪些规则?如果看到有人闯红灯,你应该怎么做?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再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每个人都凭自己的意愿随意过马路会造成哪些后果等,使学生对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形成深刻的认知。再如,教师可结合学生在班级、学校中遵循的纪律和守则,组织学生讨论哪些行为是符合校园规则的,哪些行为是不符合的,作为学校的学生,就当如何从自身做起?通过这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教学方式,使规则意识和法制理论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制精神。

4.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实现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教育源于生活,处处存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好德育教育时机,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如迟到、打架、不认真听课、不尊重老师家长、欺负同学等不良现象,进行适时的道德与法制教育,使学生懂得知行合一,促进学生文明良好习惯养成。如,在《干点家务活》章节的教学中,老师可提前了解学生在家中做家务的情况,并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讨论大家对做家务的态度,交流做家务的心得,使学生明白做家务是自己就当掌握的一种生活技能,也是对父母的关心和体贴,从而有意识地在家中学习各种家务,懂得帮助父母分担家中事务,培养学生自立、勤劳及关爱他人的品质。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受到生动的德育教育,促使他们通过学习实现了知行合一,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生活品质。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求知欲旺盛的时期,也是其丰富技能、养成习惯、提升品质的重要阶段。需要老师在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精心设计生活化教学目标和内容、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将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其对学科知识的深入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制素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