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郭巧兰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南街小学 甘肃 庆阳 745000)
思维能力是学生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理解和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积累在阅读中的写作素材。所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整合信息和记忆的思维能力。思维导图则是非常有效的帮助学生将知识和信息形成体系的思维方式,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就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的重要性和运用策略进行简单探讨,旨在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人们增长见识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人们通过阅读,可以了解神秘的宇宙,丰富多彩的自然,同时也可以通过别人的故事来增长自己的人生阅历。小学阶段,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以帮助学生将来能够拥有更宽广的眼界,能够拥有丰富的知识。[1]然而,学生如何能通过阅读学习知识和掌握信息,就需要小学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思维导图可以将知识和信息在脑海中形成直观的“地图”,也就意味着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自己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经验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把阅读所得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会接触更难理解的阅读材料,小学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小学语文老师要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初就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1 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篇阅读材料或者每一本书,都会包含较多的信息,有些阅读材料中有着复杂的人物关系或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阅读材料中的信息。[2]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后能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构建这篇课文的线索,例如作者描述了几件事情,每件事情分别突出了鲁迅先生的哪些特质,不同的事件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什么样的情感。教师需要意识到,不同类型的课文阅读中,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篇课文的阅读,而是一类课文阅读的技巧,学生要学生构建知识系统,教师在课内外要组织学生思维导图的构建练习。通过给学生由简答到复杂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来构建和完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逐渐发现和掌握阅读的技巧。
2.2 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提取信息的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阅读的前提是学生能有一定的字词基础和语法知识基础,然后才能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并能从文字中获取信息。对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字词和常用短语,阅读能力相较低年级有了一定的提升。[3]所以教师要筛选一些符合学生语文水平现状和言语理解能力的现状的阅读材料,同时这些阅读材料的内容需要涉及到更多的领域,写作手法也不尽相同。学生通过对不同阅读材料的总结和概括,形成对不同阅读材料的阅读思维方式。例如在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同时再给学生一些其他类型有关科学或自然的课外读物,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通过不同类型材料的练习来培养学生构建系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字词积累、拓展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2.3 通过思维导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导图可以利用图片、颜色、线条等各种元素来向学生传递信息,随着网络技术对教学的影响,思维导图中也可以加入一些音频或者视频的形式,图文并茂的方式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北京的春节》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图形和视频构建有关春节各种习俗的思维导图,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课文。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在以后的课内外阅读后采用相应的方式构建思维导图,以此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
小学教师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更多的、难度更大的学习,小学教师不仅仅需要教给学生最基础的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有利于终身发展的各项能力和健全的人格。由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结合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根据小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实际,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教师需要努力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里,更好地传递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