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张 蕾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西大街小学 湖北 武汉 430050)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由我们小时候学习的《三字经》《百家姓》唐诗宋词等都可以知道,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虽然在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受到一些冲击,但是传统文化仍然需要我们后辈继承发扬。学生学习到传统文化是通过教师在语文课堂的传授,语文学习中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就是文言文教学。语文是蕴含人类文化知识的、已成体系的一门学科。但是文言文还没有形成规模,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起来,将传统文化渗透进文言文中。
1.1 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积极性不高。根据跟学生的沟通交流可以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是很高,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时比较难抗拒的,这部分学习效果好的学生是为了考试不得不学习,让学生产生了厌烦的心理,感受不到文言文中蕴含的中华文化。虽然文言文的教学形式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学习,为了考试学习的状态,学习效率不高。教师在教学中还是会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学生就会产生文言文的学习只需要记住文言字词,只要考试够用就行的错误想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前做好文言文相关历史故事、文化知识等内容的整理,用更有趣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传统文化。[1]
1.2 文言文教学观念和方式。教师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习惯用的方式就是机械地背诵、记忆、逐字逐句翻译文本和文言虚词、实词的解释,不会培养学生文言文鉴赏能力,内容过于散,不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更不利于让学生学习到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时间长了,学生虽然能掌握应试内容,但是学生会对文言文逐渐产生厌烦、抗拒的情绪,慢慢的学习质量也越来越低。[2]例如在学习例如在学习《学弈》时,这篇文章主要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其中讲述的道理是告诉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不能像小猫钓鱼三心二意。如果把课堂教授主要分配在翻译字、词与句子上,就不能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涵。文言文用词简练,却意韵悠长,教师在教授时要表达出文章的内涵和中心思想,又要让学生学习到文言文的文化价值。
2.1 拓展延伸内容,实现传统文化渗透。在本文中提到过传统文言文教学是将整篇文章进行碎片化处理后再一点点讲解。有些教师会在文言文预习时熟读并背诵,这完全是在不理解或者对整篇文章都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完成应试内容。这种模式不但会影响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也会使课本教材选择文言文的初衷受到阻碍。如何把文章整体地教授给学生,还要在教授过程中去延伸其他的相关知识是教师需要考虑的方向。例如《论语》内涵丰富,从孝道、从政、治学、交友等方面,无不给后人以深刻启发。如“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这文言文的内涵是在讲述如何孝敬父母。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也为写作积累了一些素材。这样即可让学生在解读诗词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思路,还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解读能力。
2.2 感受文中内涵,摆正学习生活态度。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的或者问答式的。虽然是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方法,但是不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其中。因此教授方式和教学方法为了能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和传统文化的渗透,就要重视多元教学模式的运用。例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时,教师要向学生讲解两小儿争辩太阳的问题,孩儿虽小,却能从不同角度细细地观察、分析了太阳的远近关系。更可贵的,孔子大人竟然非常直率告之,不辩识。这个事情体现的意义是,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从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了解一种事物有多种不同的描述方式,正如条条大路通罗马。在这件事上无论谁是谁非,只要实事求是说明自己的理由,就都是对的。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要保持一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之为不知;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心态,学生在学习中也要有这样的态度,不管是学习文言文还是其他学科。这样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升。
文言文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就是文言文学习,把传统文化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中,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文言文,又能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