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梦回故土对一条江的回忆

时间:2024-04-24

梦回故土对一条江的回忆

独龙族,1990年7月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现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云南省民族学会副秘书长,独龙族研究委员会会长。

在思绪中,故土——独龙江是个郁郁葱葱、非常幽静、非常美丽的地方。提起独龙江,对好多人来说,可能还十分陌生,甚至觉得很“神秘”。但对本人而言,犹如在动脉里流动的鲜血,是那么的亲切和温暖,常常给我一种内在的力量和无限的希望。独龙江源自我国西藏察隅县东部的伯舒拉岭山脉的东南,顺南流入云南境内的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之间,犹如一条银色的巨龙在崇山峻岭间奔腾而下,江水在高耸的峡谷间流淌,激流撞击江岸巨石,激起千层白浪,令人惊心动魄,由此形成两岸幽静神秘的河谷景色。河谷两岸山峦巍峨,林海茫茫,江边炊烟缭绕,幽静中不时传来几声狗叫声,犹如世外桃源,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独龙江是独龙族的母亲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独龙族儿女。独龙族依山旁水,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独龙江两岸,守卫和建设着这块祖国的领土和边境线。在我的心里,独龙江永远是金色的,我的童年就是在金色的独龙江边度过的,是我永生难忘的地方。

回忆独龙江畔的童年生活,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童年的生活是在想不到的清苦环境中度过的。我家里有9口人,只有父母两个劳动力,一年劳动挣得的粮食,只勉强够全家人吃半年,剩下半年的时间全以采集野菜野粮充饥。父母亲常常轮流上山采集各种野菜野粮。独龙江两岸的原始丛林中,可采食的野生植物很多,有许多块根植物,有野蔬菜,此外还有蜂蛹、蜂蜜、鸟蛋、竹笋以及各种菌子。这些都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野生资源。这些野生植物生长的季节不一致,有的在夏季,有的秋季,有的在春季,有的在冬季,每个季节都可采集不同的野生植物,这样就形成了季节性的采集活动。

八岁那年,父母才送我到小学读书。那时的我,一边读书一边当“肖辣”(保姆:即带领别家的孩子)。有时还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天放学后,要么就去找猪食,要么就去拾柴,要么就下河捕鱼,要么上山找野菜。有时候,星期六放学后,约好同村的几个孩子一起到山上过夜采集野菜或野粮。家里生活很苦,但全家人在一起很快乐,人与人之间十分和睦,融洽。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在火塘旁我常常依偎在父亲旁,倾听父母讲故事。父母常常对我们说:“人穷志不能短,人家的东西不能乱拿,这是祖传的规矩……”这也许就是独龙族“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习俗代代相传的缘由吧。

独龙江畔的迪政当村

独龙江旁的冷木当寨是我出生的地方,小时候就生活在这个寨子里。那时,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边,步行至少三天才能到达。要去北部的冷木当寨子需步行六天。现在,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边的公路已经修通,不用那么辛苦地徒步攀登海拔3400多米的高黎贡山了,乘上车,只要五个小时左右就可以轻松到达神秘的独龙江流域。

冷木当寨子位于独龙江的北部,历史悠久。寨子依山旁水,松林灌木葱翠,田野风光令人陶醉。 “冷木”在独龙语里有“跳舞”之意,“当”是平坝的意思。冷木当寨子的家族不断扩大发展,现在有25户人家,多数为“卡尔乔”氏族的人,有“高明”、“担昌”、“担普”、“尼旺昌尔”、“曾义”等家族。寨子海拔在2000米以上,江边一带较温和,半山腰以上属于寒冷区,两岸的山尖上常有积雪,江边腊冬有降雪。冷木当寨子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寨子,是一个民族文化浓厚,民族习俗一直以来保存较好的一个地方。记得小时侯,我生活在那里,整个寨子是那么的幽静、安闲。尤其是在白天,当父母们都到远处出工的时候,整个寨子顿时平静了下来,吵闹声、喧哗声没了,偶尔听见犬叫声,打破这安闲的幽静。寨子因被绿树怀抱,从远处往去,看不见房屋等建筑,只见从树林中冒出的炊烟,才知是个寨子。独龙江水在灌木丛林的峡谷间流荡,看不见江水,只听其“哗啦啦”、“轰隆隆”的滔滔流水声。小时候,经常去江边玩耍,因树林围困,有时候,转了半天也找不到江边。

那时,寨子一旦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满山的杜鹃花、喇叭花和奇花异草齐盛开,家宅旁的桃花、桂花、葵花也争相斗艳,整个寨子被野花打扮得鲜艳夺目。到了夏天,寨子便披上绿茵茵的外衣,秋天,满山的树叶变黄,金秋的田野也开始换上了金黄黄的衣裳,冬至降雪,白雪皑皑,大地显现一片银色的世界。寨子里的几个小伙伴,在雪地里玩雪战,在秋收后的田野里寻觅,在绿茵茵的田地里找猪食,在满山遍野的花丛里采集……

独龙族的房屋建筑是木垒房或木板房,这是适应独龙江地区气候特征最好的建筑样式,屋顶盖茅草或木板为瓦,像“人”字型,以便于滴水。房内设一火塘,是主人煮饭和睡觉的地方,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一般父母、儿女、子孙们都住在一起。仍保留着“一家建房、全村相帮”的习俗,无论是谁家建房,全寨人都齐心协力把新房几天之内建好。仓房一般都建在离住房20至30米的地方,一年收获的粮食都放在里面。

百丽瀑布

在服饰方面,以前独龙族的男女均用一块自织的麻布当衣,现在的男女老幼全穿汉装;以前,独龙族女子都要进行纹面,现在没有人纹面了。尤其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最明显:独龙江两岸,气候潮湿,雨水充沛,气温适中,水草丰富,江边一带大片的水冬瓜树和栎树林给黑木耳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半山腰一带还有天麻、虫草、贝母、黄连等名贵药材,村寨两岸的原始密林中,有成群的野生动物和丰富的野生块根植物,这些,以前曾是独龙族人民赖以生活的资料,现在,高黎贡山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个独龙江流域也因属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腹地,所有山林的动植物资源都保护了起来,狩猎、采集、捕鱼的生产生活方式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古代独龙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了。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的生产方式也在逐渐放弃。最初,“刀耕火种”的火山地一般都是砍原始森林,后来,寨里的独龙族学会了种植水冬瓜树,这种树枝繁叶茂,生长快,肥料好而易砍伐,家宅附近大片被弃荒的土地上种上冬瓜树,树生长到一定高的时候,就砍倒烧光后再种植农作物。现在,为了环境保护,这种生产方式已完全放弃了。有些农作物如荞子、小麦、鸡脚稗、燕麦、小豆、豌豆等无法再种植了,这些粮食品种也就无法再保留和延续了。

在饮食方面,人们的主食也有所改变,以前的主食主要以包谷为主,如有包谷炒面、包谷稀饭、包谷粑粑等,现在依靠退耕还林的粮食补助,都吃大米。在家庭中,仍保持由妇女煮饭、分饭的习俗,不论大小,每人一份,平均分配。饮酒习俗仍有保持,且独龙族每个家庭主妇都会酿水酒。水酒一经酿好,便邀请亲朋好友,开怀畅饮。喝茶也仍有两种方式:一是把茶叶放进罐子里煮喝,另一种是喝搅拌过的“油茶”。

婚姻形态也在转变,从前,寨内实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制。即在固定的婚姻集团中,甲氏族的一群兄弟与乙氏族的一群姐妹可以先后结成配偶关系。这种婚姻关系称为“阿门”,只要是有“阿门”关系的一对男女都可以嫁娶。这种婚姻形式一直都很盛行,只是最近发生了一些改变,寨里的许多女孩子,都嫁给了贡山一带的傈僳族人,或者嫁到丽江地区的纳西族人或白族人,也有的嫁给了汉族人,还有的独龙族小伙子娶了怒、汉、傈僳、纳西、白等民族的姑娘为妻的。这是独龙族传统婚姻形态的一大转变。

独龙江地区,最近几年来之所以被人们所关注,除了其地区具有丰富的世界珍惜动植物资源外,最主要的一点,那还是因为这个地区居住着全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少的独龙族,而最令人好奇的是奇特而独具特色的独龙族文化。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我们也要对独龙族传统文化加强保护,才能使独龙江永俱魅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