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彭琼莹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西江小学教育集团 浙江 台州 318000)
排水法这个数学模型是从我们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引入的,通过转化的思想将先前获得的求规则物体体积的知识用于解决新的、不熟悉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以橡皮泥跟石头两种不同的物体的体积为例,引导学生经历排水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基本方法有两个:一是等积变形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二是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通过转化的思想达到问题的解决。从橡皮泥入手,让学生理解等积变形的数学思想,然后再到石头产生思维冲突,通过直观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明白水面上升是因为投入了石头,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位置,所以增加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水和物体的体积-水的体积=物体的体积”。
然而,这只是排水法的初步模型,建立在容器足够大,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的情况,而实际的解题中,排水法却存在很多情形:
1.1 容器足够大。这是最初步的模型,在这种情况下,水上升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水和物体的体积-水的体积=水上升的体积=物体的体积
例如:有一个长方体容器,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容器水深2厘米,现有一个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浸到底部,水面如何变化?
根据已有信息,通过对比水深跟正方体的棱长,很明显正方体可以完全浸没,水上升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上升水的形状取决于容器的形状,应是长为5厘米,宽为4厘米的长方体,利用长方体体积公式,求高得出2×2×2÷5÷4=0.4(厘米),水面上升了0.4厘米。
1.2 容器不够大。在这种情况下,水面同样上升,然而由于容器本身不够大,导致一部分上升的水溢出了,所以此时物体的体积由水上升的体积和溢出水的体积两部分组成。
水上升的体积+溢出水的体积=物体的体积
例如:有一个长方体容器,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容器水深2厘米,现有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浸到底部,水如何变化?
从题中可以看出,这个容器水面最多只能上升1厘米,即可容纳水的空间只剩5×4×(3-2)=20(立方厘米),而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3×3×3=27(立方厘米),从容器高度来说能完全浸没正方体,但是造成水上升的体积已经超过了容器所能容纳的空间,水上升后会溢出。所以水面上升1厘米,并且溢出3×3×3-20=7(立方厘米)的水。
2.1 容器足够大。有时候物体未必能完全浸没在水中,此时,影响水面高度的并不是物体的整体,而只是物体浸没在水中的部分。但是究竟有多少浸没在水中?这不等于水原来的高度,因为但凡物体有所浸入水中,占据了水原有的空间位置,都会导致水面上升,那么浸没的高度必定大于水原来的高度。此时物体浸没的高度就是个未知数,用原来的思路解题就显得麻烦。
此时不妨换个思路,在数学解题策略里,有一个抓不变量的思维方法。规则物体不能完全浸没水中,当容器足够大时,若让物体沉入水底,此时水的体积是不变的,只不过被物体挤压,改变了形状,变成了空心柱体,水的底面积变小了,所以高度上升。
水的体积=(原来的底面积-物体的底面积)×水面现在的高度
例如:有一个长方体容器,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容器水深1厘米,现有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浸到底部,水如何变化?
2.2 容器不够大。容器不够大时,物体只能浸没到容器口,多余的部分仍然会溢出,不过这种情况不能直接判断,仍然需要计算来证明。
例如:有一个长方体容器,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容器水深2厘米,现有一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浸到底部,水如何变化?
从题中可以看出,这个容器水面最多只能上升1厘米,可容纳水的空间是4×5×(3-2)=20(立方厘米)。容器的高度是3厘米,正方体最多只能浸没到3厘米处,能让水产生4×4×3=48(立方厘米)的变化,超过了容器可容纳的空间,水上升1厘米厚,还会溢出48-20=28(立方厘米)。
排水法的模型最初是由求不规则物体引入的,但最终却不仅仅停留在求不规则物体体积完全浸没的情况。题目的变形可分为两大类,如下图:
完全浸没 物体的体积=水上升的体积(+水溢出的体积)不完全浸没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水上升的体积(+水溢出的体积)由于通常浸入水中的部分未知,可设未知数用方程解答,当物体规则且浸入水底时,可抓住水体积不变形状变来研究水面的变化:水的体积=(原来的底面积-物体的底面积)×水面现在的高度
数学题中一些细节的更改,会让题意产生很大变化,要想对排水法融会贯通,还需要通过同类题不同数据的对比练习强化学生的判断,建立起排水法系统的数学模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