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周丽红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 福建 宁德 352100)
小学数学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对于学生的教育要求更多体现在实践性,以及对于身边事物的数学理解及运用。在我们的数学教育当中会以提升学生运用数学逻辑思维思考问题,并解决简单的生活性问题为主要方向,所以也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这样的理解能力是建立在审题的基础之上,只有充分了解题意才能更好地梳理数学思路,并将题目中的各种因素建立逻辑链接,从而有效地进行思考和运算,所以培养小学数学中年级学生审题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数学思路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该对于这方面加大重视程度,并加强审题方面的训练。
很多小学生看题的过程中没有太多的耐心,经常性的粗略看一眼,然后就开始进行答题,而且伴有自我臆想题目问题的错误,在答题的过程中也没有养成回看题目的习惯,很多题目中的重要条件和线索都会被忽略掉。当一种类型的题目做过几次之后,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思维惯性,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就想当然地动笔给出之前的答案和解题过程,殊不知很多题目都会千变万化,很容易就漏掉细节,而造成整道题的丢分和错误。例如:爸爸今天带着小明去菜市场买菜,买了一斤黄瓜和一斤鱼,其中黄瓜4元/公斤、鱼21元/公斤,那么爸爸今天一共花了多少钱?这道题在初看的时候很多同学并没有注意到度量单位的不同,而是直接将价格乘以了数量,这就是典型的审题不严谨的现象。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阅读节奏,不能粗略看题而是要全方位地对每一个字进行审阅,对于重点性的文字要培养学生有标注习惯,例如在题干中将“单位”“数量”“时间”等用笔画上,在做题的时候可以注意到这些重点部位,并能够提醒自己运算时记得转换。
数量关系是审题过程中通过严谨的思考得出来的结论,如果数量关系不精确,那么将造成整个运算过程的较大偏差。很多时候学生没有弄明白题目中已知条件的指向,草率地做出对于问题的判断,本来以学生的能力完全可以答对的题目反而做错了,这种属于马虎大意造成的。例如:小红有45本童话书,比小兰多出了15本童话书,那么小兰有多少本书?这样的问题在同学的审题过程中有时候看到一个“多”字,就判断是一个加法题,但是实际上题目中的目标主体已经转移,需要同学进行反向思考使用减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面对着这样的审题错误,老师需要在平时的习题训练中加强对于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多”不一定就是加法,“少”不一定就是减法,更多的要去揣测题意,根据实际情况辨析。训练中可以适当地增加这样类似题目的培养,让同学明白数量关系要跟题目中的主体相对应,不能单纯靠一两个字去判断,在错误中不断摸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量关系精准判断能力。
在学生做题的最后阶段还要结合题目本身和题干内容进行复核与整理,以此判断自身的解决问题办法是否符合了题目本意,以及是否具有合理性,这也是学生较为困难的部分,需要同学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力,并能够独立思考和自我审查,虽然这样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做题时间延长,但是可以有效提升准确率,随着练习的增多,也能逐步减少所消耗的时间,可以根据经验和直觉迅速判断题目中的信息,并对思路进行整理。例如文具用品商店搞活动,当消费达到1000元以上时,将打8.5折,那么如果张老师去购买文具用品的时候原价2000元的商品,在实际结账款将比原价优惠多少?学生很容易被“打折”这个词语迷惑,有的时候就会直接用2000乘以8.5,但是得到的数字又不太符合常理。但是又没有其他更好的解题思路,所以为了应急就可能直接把错误答案写上去。这种问题具有生活性,很多同学在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打折问题,但有时候并没有加以思考,只是单纯的表象理解,面对真正的数学思考就有点“不知所措”。在学生的眼中数学非常复杂,需要老师的细致讲解才能听懂,但如果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也能让数学理论更加生动。首先老师可以进一步讲解“打折”的原理和计算规则,然后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打折的计算后再去看题目内容,问题是说优惠多少,也就是节省了多少钱,那么就需要同学在原价的基础上减去应付价款,才是最终优惠数目。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数学是学生的重要启蒙阶段,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还不够成熟,很多时候需要老师进行适时引导,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有助于学生培养思维运算能力,也能有效防止学生的做题时候的粗心大意,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研究,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数学思维,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