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儿童理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时间:2024-05-09

石婷婷

(安徽省滁州市第二小学 安徽 滁州 239000)

儿童的认识结构不仅包括已有的“结构性”知识,还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经验背景,儿童特质的数学理解有着非成人的思维方式,有其独特的心理与生活基础、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

1.小学数学教学中“儿童理解”缺失的问题

第一,小学数学教学中难以准确把握儿童的“本”,存在着儿童思维和高阶思维的冲突。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则是属于高阶思维的范畴,儿童学习中的思维方式则是儿童思维的内容,如果将成人化思维强加于儿童思维,也不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限制作用。

第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弄不清楚儿童学习的“脉”,存在着儿童思维和程式思维的冲突。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才能有效激发幼儿思维的发展,而过于强调传统的“教师编程”的思维方式,则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无法弄清楚儿童学习的“理”,造成过程思维和结论思维的冲突。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更加重视教学结果,告知儿童的最佳解决方案,但忽视学生对于问题求解过程的思考过程,这样则不利于帮助儿童的数学学习,反而存在着一定的伤害。

2.儿童理解教学的实践策略

2.1 利用“儿童视角”巧妙的设计引入环节,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的经验较为缺乏,但是对于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因此如果能够利用孩子熟悉的童话、故事,挖掘其中隐含的数学素材,相比于生活的素材,或许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可以在《体积与容积》课堂教学中,先引入了乌鸦喝水的动画片段,让孩子初步感知体积的概念,这个动画的呈现起到了非常好的活跃气氛、引出数学思维和数学活动的效果。当然引入的方法并不仅限于童话、老师亲身经历的故事,也可以是精心准备的数学探究活动,数学游戏或数学小魔术等等。利用孩子好奇的心理来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关心学生成长实现思维智化。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该遵从幼儿的好奇心,体现出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但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总是忽视儿童的感性内容。儿童具有生性活泼,思维跳跃性较强,虽然思维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但往往具备很高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按照自身的程式化思维来开展教学,而应该充分重视教学中儿童的个性、天性和本性。

比如,在进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教师所布置的整理生活中的人民币的预习作业,并积极在课堂展示相应的预习成果。就在要结束的时候,有个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请问为什么没有3元、4元的人民币呢?”在这个时候,老师并没有置之不理而继续开展新课,而是组织学生来进行简单的演算,“同学们,通过用1元、2元、5元的加减运算组合,还能得到几元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悉心计算,能够得到结论,1元、2元和5元的组合能够得到其他数值的人民币。正是考虑到儿童在课堂活动中的突发奇想,结合儿童的思维特点,不仅能进一步有效熟知各种人民币,还能锻炼学生的运算、对比、列举以及推理的思維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的提升。

2.3 用“儿童视角”打破教学设计常规,尝试分享式教学。教师可以改变课堂方式,让学生当“一日导师”教师可以将数学课本中的其中一课交给孩子们来上。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每组上台讲解。让他们自己进行课前分工合作,梳理知识点、制作PPT、设计思维导图板书等。学生通过对课程“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甚至能做到“终生难忘”。而通过“备课”过程,也能体会到一堂课背后老师的付出,会更加珍惜课堂时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及舞台能力。而每个学生对同一课程看待的角度不一样,每组的讲解侧重点也会不同,这样可以在一堂课中收获成倍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分享式教学”打破设计教学常规,让学生们爆发出潜力,让教师惊喜的看到孩子们充沛的动力和“分享”的魅力。

结语

总之,要使数学课变得灵动、主动,那么我们就要学会站在儿童的视角上去考虑问题,而要使数学课有更大的收获,就必然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渗透数学思维和数学本质。数学本身是认识和理解生活现象的一种由浅到深、由具象到抽象的认识方式,而为了培养孩子积极主动学习,我们的课堂也需要变得生动活泼、充满思维的活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