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王丹丹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塘小学 浙江 杭州 310000)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开展侧重于“知”与“情”的教学,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未必能达成教学目标,而校本“三学”课程强调的是“行动”教育,即体验活动,它能将“知”与“情”升华为“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化、行动化和实践化,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补充。鉴于两者同属于学校德育的范畴,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两大重要的路径,笔者尝试将这两者进行优化整合,改变以往相互分离的状态,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知识与实践相对接,使两门孤立的教学能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用知识指导活动,用活动促进教学,互融互通,取长补短,整合中寻求学生更大的进步。这样的教育既可以减轻教师繁重的工作压力,避免教学重复,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的德育效力,节约师生共同的精力和时间,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质量,增强德育实效,促进德育和谐,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感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最终实现“知、情、行”的统一。
1.1 立足课堂——注重课内知识性主题活动,内化实践智慧。课堂教学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智慧的培育应首先从课堂教学予以突破,让课堂教学转到突出价值取向、能力培养的新轨道来,转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体验学习、探究知识、提高能力,从而形成优秀的学科素养的新要求上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采取小组合作、情景表演、辩论、小组竞赛、游戏评选、反思等不同的活动形式,引起学生课堂兴趣,使学生愿意参与到活动中,并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促进道德知识的内化和道德行为外显。
1.2 走向社会——开展课外活动性主题活动,提升实践智慧。实践智慧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成为社会的一员。《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其社会参与性素养,就必须让学生有各种社会体验,缩小学校所学的知识与他们的生活世界之间的差距,使他们能够具有社会实践技能,为他们智慧地、负责任地参与社会事务做好准备。“三学”课程开展课外活动性主题活动,也是积极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提升主体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1)课外主题参观活动,培养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合作,集体意识是合作过程中的基础,因此课外实践活动能更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能力。
《这些是大家的》主要让学生知道学校的课桌椅和公共设备是公共财物,需要好好爱护。结合低段“学农”课程,利用课间活动带领孩子们参观了学校最吸引孩子们的“羊羊农场”、“葵园”、“迷宫”等等,告诉孩子们每个场所的由来以及寓意,且这些都是学校的文化,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同学们一定要好好爱护这些公共财物。当然在认识的基础上,我还跟孩子们交流了玩耍时的注意事项,结合低段《道德与法治》教材,不仅要建立学生的集体意识,还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识。
(2)校外主题实践活动,提升社交能力。一个人的社交能力是形成良好的生活环境,正常的社会秩序,也是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成长和未来发展的关键。
五上《学会沟通交流》一课中学生学会坦率地沟通,有效地化解与他人的矛盾,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从课堂走向校外,走进“绿科秀”的两天一夜露营生活,从课本中到实践生活中,大家学会遵守集体规则,学会热心帮助同伴,自主管理生活和发表个人意愿等能力。通过课堂和校外活动融合,学生提升社会交往能力,能正确解决人际之间的各种矛盾,推进个人健康愉快地成长。
1.3 实践评价——建立多样评价性主题活动,反馈实践智慧。当前检测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评价的主要方式。虽然检测在一定程度上能考查学生学科学习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但很难以直接衡量一个人的品质和素养等。品质和素养的高低都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这一载体去显现。因此,要使课内知识和课外实践素养不流于形式,必须及时给予学生一个客观的描述或评价,建立实践评级机制,对实践素养给予反馈,这样有针对性激励学生其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实践精神,形成良好的品质和素养。
“三学”课程最大的特点与外校基地联合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如“学农”课程中,可以让每个孩子把种子拿回家种养,看看谁先开花结果。结合这个活动,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完成《大自然,谢谢您》的“寻找生命”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生命关怀素养。
2.1 优化整合,课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锻炼学生的能力必须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感受集体。《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丰富鲜明的案例,有好玩启智的活动,也有发人深省的故事……但每个地域存在一定差异性。根据这个特点,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课程相结合既符合学校育人目标也能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让教材变得更生活,“三学”课程真正让学生走出校园,让所学的知识真正能用在生活上,感受大自然的多彩,体会集体的力量。
2.2 借助平台,学生能力得到充分锻炼。《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从课内走向课外。绿科秀、少年军校、新塘绒厂……都是学生们大展身手的舞台。在每一个大舞台的背后,同学们已经掌握生活自理能力,做一个美味的菜、叠一床整齐的被子、洗一堆自己的衣服,似乎都不是什么难事。在农场,学生们初尝种植的快乐,触摸到了平时只能在书上看到奇花异草,感受围在大篝火嗨唱的舒畅,还有睡在草坪上自己亲手搭建的帐篷;在军校,学生们自己生火做饭,险过独木桥,烈日下站军姿,都让学生们一生难忘。一次次的小队活动,一次次的集体体验,让学生各方面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与锻炼。
2.3 课后延伸,活动素材得到灵活运用。“三学”课程的开展,不仅丰富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也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素材。语文写作上,很多学生“挤牙膏”般的文章枯燥乏味,因为缺少自身体验,但有过校外生活学习体验后,生动形象的句子便都跃然纸上。体育课上,再也不会要长跑而胆怯,因为军校生活告诉我们“失败没什么,胜利只给坚持者”……每个学科相依相存,“三学”课程的开展让学生们收获到生活中更多鲜活的素材,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感想,教育也就变得简单而快乐!
因此,把《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三学”校本德育课程有机地结合,使《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德育课程中渐渐地“活”起来,将实践智慧的培育真正落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