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翁建新
(福建省莆田第四中学 福建 莆田 351100)
现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如何在教学中倡导从创设情境到提出问题,进而自主探究,分工协作,实现有效评价,素养落地,这也是引起广大教学人士重点关注的话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有效情境,学生乐意在真实情境中参与。例如在上高二数学“正方体截面”课时,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正方体截面”课件(图1),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屏幕上浅蓝色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一个正方体中,类似于这样的三角形有几个?”,“如何截正方体才能得到正三角形?”,“上述三角形截面之间有何联系?”,“用一把无比锋利的刀猛地朝一个正方体的木头砍下去,它的截面将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图1
在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后,学生会很乐意去参与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趣的同时,也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这样无形中就会为学生开垦出一片肥沃的素养土壤。
在核心素养下理念下,尤其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真正的进步。一个善于提出问题并表现出非凡的“提问”才华的人,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
例如新版数学必修A版第一册第四单元后期,在教学数学建模部分“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引入,引导学生学会考虑实际情境问题,尝试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相关数学问题。如茶水的口感与茶叶类型、水的温度、水质等等有关因素,进而可以让学生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如用水泡制,再等到茶水温度降至时用,可以产生最佳口感,那么在室温下,刚好泡好的茶水大约需要放置多长时间才能达到最佳饮用口感?像这样的问题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多尝试让学生提出问题,就会让学生心中原有的素养种子萌芽出来。
教学中给出问题,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无形中会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例如,在高三数学总复习时,设计这样一道试题:
表面看来这是一道不等式证明的问题,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有学生就会联想解三角形或与复数等知识来,然后可以用三角形性质或复数知识,找出其中的联系,推理中减少计算量并避免分类讨论实现最佳解答。
解法2:设Z1=a+bi(a,b∈R),Z2=b+ci(b,c∈R),Z2=b+ci(b,c∈R),Z3=c+ai(a,c∈R)
则|Z1+Z2+Z3|≤|Z1|+|Z2|+|Z3|
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自主探究中定会不知不觉中浸润了素养的根基。
为深度学习新知,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必不可少。通过分工协作,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会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例如在复习轨迹方程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后,但不会拓展延伸到对于一般的情形,引导学生分工协作探究,体验拓展延伸的实际情况。由基础比较扎实的同学思考拓展延伸的方向,会使用几何画板的同学演示参与,尝试后会产生新的发现。
图3 图4
在此基础上学生勇气有了,大家就进行一步探究开去了。
探究2:在弦AB上任意取一点Q,跟踪点Q,点Q的轨迹是椭圆。
探究3:弦AB的两端A、B分别与椭圆长轴两个端点A1、A2连起来,则这两条直线A2A与A1B的交点C好像在椭圆的准线上。
探究4:△ABC的重心G,其轨迹也是一个椭圆。探究5,探究6,探究7,……
从椭圆到圆、双曲线、抛物线等常见轨迹,能探究出很多的性质来了。同学们的思维炸开了花,后来发现时间根本不够用了。
这样在同学们的全力协作探究下,通过这样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不但使学生模糊的思想明确起来,也启发了更多学生的思维。自然地,素养之花悄无声息的开放了。核心素养落地虽不会一蹴而就,通过自主探究,深度学习,人人勤于深耕,素养之花定会遍地开花,结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