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孤独之旅》中人物语言的作用

时间:2024-05-09

江 娟

(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一中学 安徽 阜阳 236000)

语言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一,甚至很多时候它还承担着主要的刻画作用,因而品析人物的语言,是分析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孤独之旅》选自于曹文轩少年成长小说《草房子》。节选课文有三千多字,但是作为主人公的杜小康总共只有四句话,话虽然不多,但是却体现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凸显了少年逆境中成长的主题。

课文的开端,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杜小康家就陷入了“一落千丈”的境地,为了谋生,不得不随同父亲去300里外的苇荡里放鸭。

第1句话——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这句话出现在课文的第2段里,此时,父子俩的异乡谋生之旅才刚刚启程,当油麻地刚要消失在杜小康的视线里时,只望见“朦朦胧胧的树烟”时,杜小康就对着父亲喊出了这样的话。这是因为在蜜罐中长大的杜小康,自小享受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还有一群亲密无间的玩伴,这突然的背井离乡,面对迷蒙的未来时,让年幼的他感到害怕、担忧,所以他毫不掩饰地向父亲表达着自己的懦弱和退缩。而杜雍和的回应是“沉着”的脸,连头都没有回一下。

杜小康无奈地跟随着父亲到达“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面对白茫茫的水,只能想着: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对于未来,他既感到好奇,但又感到迷茫……

泥炉,炊烟,晚风,夕阳……

雁蛋,兔子,萤火虫,水鸟……

美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带来的新鲜感受也是有的,只是并不持久,终究抵挡不了孤独的侵扰,他们的生活就是每天机械地放鸭、喂鸭,对话都被省略了,日复一日的重复,连父子俩的眼神交流都跳过了。他们的世界里,除了鸭子,就只剩无尽的孤独了。

第2句话是——“我要回家……”

它出现在课文第31段,距离他们离家有一段时间了。这句话的处理就尤为巧妙,从内容的表达上,它与第一句非常接近——想妈妈了,想要回家,可是它是以梦话的形式呈现的。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话是白天心绪的表达。可是,杜小康为什么不向父亲倾诉呢?因为,此时的杜小康也明白:父亲的内心也是孤独的。跟父亲倾诉,不但没有用,反而会给父亲带来更多的困扰和压力。所以,十多岁的杜小康在努力地忍耐孤独,但是这种情绪终究是抑制不住的,最终还是以梦话表达了心声。因而,杜小康的第二句话,可以体会到他的隐忍与克制。

杜雍和听见这样的梦话是心疼的、懊悔的,所以,他也“不再乱发脾气”,而是“安抚儿子”:“明年春天之前就回家,柳树还没有发芽时就回家……”“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

跟第一次地无动于衷、置之不理地铁石心肠相比,这一次,杜雍和开始反省自己、责怪自己了。

儿子的隐忍与父亲的承诺,也正是父子俩之间彼此的理解和怜惜。

第3句话——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

精神的磨难已经适应,可是生活的磨难又再次莅临。鸭子们在父子俩精心的照料下长得如此肥硕,几个月的辛劳就要获得丰收。可是“最恶劣的”天气打破了一切美好,雷霆万钧,风雨肆虐,天昏地暗,鸭栏被裹卷到天上,“鸭群被分成无数股”,“消失了”。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忘记了害怕,紧跟着鸭子。脸被芦苇叶割破,脚被头年的芦苇茬戳破。一阵奔波,还有十几只鸭子没被找回来。

父亲心疼儿子:“你进窝棚歇一会儿,我去找。”

杜小康的回应是——他摇摇了头:“还是分头去找吧”。从“还是”一词中可以读出杜小康面对困境的无可奈何,这无奈中包含着伤口的疼痛、疲惫的煎熬,但是无论怎样,在这紧要时刻,他明白必须与父亲共分担。

此时,单是天昏地暗的暴风雨就足以让人胆战心惊,可是杜小康已经全然不顾了,找回鸭子是他此时心中的所想,他只想帮着父亲快点找回鸭子,没有害怕、没有犹豫,留给读者在是与父亲共担风雨的担当与坚强。

杜小康长大了,他自己也觉得自己长大了,因为面对这场风雨的侵袭,他没有哭,虽然他又想起了母亲。

第4句话——“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经历了最肆虐的风雨,就没有什么再害怕的了,劳作的辛苦,生活的单调,一切都融汇在对未来收获的企盼上。

鸭子们长大了,羽毛鲜亮、稠密……

第51段,杜小康打开鸭栏,看到了白色的东西,他惊喜,他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几个月的辛劳终有成效,苇荡里的寂寞生活终有改变,他的惊喜,他的大叫,何尝不是苦尽甘来的自我喝彩呢!

至此,曾经懦弱、胆怯、退缩的杜小康,在苇荡的寂寞里、在风雨的洗礼下变得坚强、勇敢、有担当。人物语言既达到了人物塑造的目的,又契合了小说的主题:成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