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时间:2024-05-09

周 肖

(贵州省道真县上坝中学 贵州 道真 563500)

自2016年起,我国中小学统一将过去的“思想品德”课程改名为“道德与法治”,法治作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将其纳入到初中的基础课程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了党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兼具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的综合性课程,在教学内容中贯穿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始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具有特殊的德育功能。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与社会交往技巧的有效途径。

1.以例激趣,启动思维

以案例分析实现合作探究的设计,能够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那些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有生活气息。当然,单一的案例分析也只是通过教师传授间接经验,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结合采用其他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体验教学,结合学科内容创设教学场景并设计课堂活动,由小组合作进行场景的再现与表演展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活动,在亲自体验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理解建构,同时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充满情意色彩。笔者在教育实习时,发现学生们非常喜欢在课余时间玩集体游戏,如“谁是卧底”、“你画我猜”等等,还有的学生非常擅长说相声。于是,在讲授《财产属于谁》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游戏,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分配角色,熟背台词,在课堂上随机进行表演,内容是通过物品的转赠与买卖让学生理解和区分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以及处分权。因为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通过讲述不易理解并且容易混淆,通过让学生合作创设情境,能够使知识变得简单易懂,课堂也十分活跃。

2.多边互动,交流共享

小组合作学习将传统的由老师单向传授的模式转向了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习小组之间互动学习模式。生生互动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思维提升的主要方式,一味的灌输只能让学生形成短暂的记忆。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当合理的安排课堂中的互动方式,以小组间的生生互动为主,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同时,以组间合作竞争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斗志和动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合作探究开展的关键。

学生不仅是小组中的成员,也更是课堂的主人,组长或课代表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当履行职责,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够承担相应的分工与职责,积极参加小组的合作探究。教师则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说明了教学的目标与探究任务后,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积极的反馈。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每一个组进行短暂的观察,只有走下讲台和学生接触,才更容易知道学生存在哪些疑问,并让学生敢于问平时不敢举手提出的问题。对于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和小组,教师要多付出时间进行引导,此时扮演参与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讨论,共同合作,并且多给害羞的同学发言机会,在尝试与鼓励下培养学生的自信。

3.团队展示,总结升华

在合作探究结束后,小组共同完成的成果展示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对整个团队的认可与肯定,也是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片面强调小组合作,却又对合作的结果草草了结,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因此,教师要预留足够的时间给予学生们展示的机会,并且鼓励小组进行集体发言。在教学期间,笔者所教授的班级习惯各不相同,有的班级非常整齐,在合作讨论结束后会集体鼓掌示意,回答问题时即使是派一名代表也会全组站起来,相比之下,表现较为随意的班级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表现也会较弱一些,因为较低的参与度无法激发起学生内心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该让小组以集体的形式作答,每位组员都应该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也能够在集体协作的氛围下形成自信,敢于和乐于参加学习。这不仅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目标,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学生公民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培养。

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经过预习、小组内的合作讨论以及小组间的展示交流,并不意味着整个学习过程的结束,最终的效果取决于老师最后的总结和升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