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讨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4-05-09

莫荣永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南丹县大厂镇翁乐小学 广西 河池 547205)

数学一直以来都是逻辑严谨以及抽象性强的学科,在小学生看来数学是非常难学的,不仅仅是学生,诸多的教师为数学教学头疼,但是教师主要思考的是小学数学课上如何才能改变枯燥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这一问题随着“微课”进入到数学课上被解决,微课在数学课上的应用,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具备趣味性,让学生更加积极自主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提升了数学课的整体质量。

1.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实现前置性学习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所以在对新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对旧知识展开复习。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关联性和记忆力方面有所欠缺,受大量信息影响,他们容易消减学习兴趣,而微课内容较为精炼,而且信息涉及广泛,对其进行有效的应用,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使旧知识得到更好的复习。例如,在对平行四边形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时,需要对面积公式进行推导,即将平行四边形通过转换变成一个面积相同的长方形,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借助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在对该公式进行推导以前,需要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以及长方形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但这些知识与本次学习内容的间隔时间较长,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利用课前提问,让学生回忆起所学内容,并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效果,向学生展示该图形的底和高的关系,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还能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

2.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有效地学

微课可以让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初步感知,带着数学问题走进课堂,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舞台,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格局,改变了学生参与面狭窄,学习热情不高,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改变了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的现象。课堂教学则是以问题为导向贯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翻转课堂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尽可能给学生空间,实现学习可持续发展。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课前,我制作微课让学生先去预习,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引导,特别是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异同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师生互动对话,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中正确理解分数、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更好地理解掌握百分數的意义,常言道: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了探索才会有创新和发展,课堂上,学生对问题展开了讨论正是课堂教学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焕发了教学生命的活力。

3.利用微课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所谓的数学思维,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有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数学逻辑的思考能力、数学空间的理解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是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渐帮学生建立起来的。对小学生来说,一下子让他们完全去理解这些能力的内涵,并形成自己的独立的数学思维,具有一定的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需要渗透这方面的内容,反而是更需要教师通过一些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去帮助学生逐渐地形成这种数学思维,从而才能让学生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走得更加长远。

如教师在教授《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部分课程时,要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做好一个Flash教学动画,这个Flash动画的主人公最好是长方体、正方体、球体与圆柱体这四个角色,让这四个物体直接的给学生介绍自己的特色,从而不仅能够让学生记住这节课程的教学知识和内容,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空间思维能力。

4.运用微课程的形式组织学生的课后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后学习一直是教师关注的焦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解释知识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如果有不懂的知识和课堂上没有消化的内容,则没有办法和渠道进行巩固学习。这种情况随着微课教学形式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改变,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录制微课,供学生在课后的学习。教师录制完成课程之后,可以通过网络上传。学生在课后下载观看,可以根据自己在课上没有听懂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就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吃透。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QQ、微信等形式与学生在课后交流学到的知识,解决存在的问题,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解释组合图形时,教师可以收集各种图形组合并将其制作成微型课程视频,将这些组合图形发送给学生。学生需要了解什么是图形组合,列举生活中图形的组合,并分析组合图形区域的计算方法。此外,教师还应使用微课程视频来明确学生课后学习的方向,以便学生在课后有效准备。

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并合理运用微课,牢牢抓住当前教育信息化这一改革潮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诉求,结合数学知识点精心制定教学方案,设计集启发性和科学性特征于一身的微课课件,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彰显学生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学习技巧,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