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南宋太学生续事

时间:2024-04-24

曹晓波

南宋太学初建,拨地范围极大,从后洋街(大约现在庆春路西段)原岳飞府邸往西,接近如今的小车桥;往东,临近当时的清湖河(现在的浣纱路)。绍兴十二年(1142),扩建校舍,某日,有两道士从这地走过,一个说:“好地方,必出人才,可惜就是不会出宰相。”另一个说:“要是再往东一点,状元、宰相都会有。”

说来也巧,庆元五年(1199)刊印的《宋状元录》记载:太学正式开学以后,“至今五十五年,凡十八榜(会试),由太学擢第者几(近)二千人。侍从、执政不可胜数,而未有真相。”也就是说,到庆元五年,由太学生进士及第的,还真没有当过宰相或者丞相。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得更邪,太学扩建时,工匠是按学校的鸣鼓声为吃饭时间。有个山东来的刘姓老汉是位盲人,他听了鼓声,问乡里的匠人:“这是什么地方?听鼓声好像官气很旺。”匠人告诉他,是在建太学。刘老汉说:“听这鼓声,此地不出相,但永无火灾。”

不过,到了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太学还真出相了,这就是从上舍生擢升为了国子博士生以后,进入朝廷的陈自强。此人官运亨通,当时任御史中丞。这陈自强还嫌官当得不够大,挖空心思巴结权臣韩侂胄,想进入宰执当右丞相。

礼部祭酒(主管人事)也想讨好韩侂胄和陈自强,听说太学的鸣鼓曾经有“不出相”的说法,故意提出太学的鼓坏了,要重新鞔(蒙)一张皮,于是鼓声暂停。后来又借故鼓皮太大,一时买不到,干脆连太学大门外置鼓的桥都改名“鞔鼓桥”了。

陈自强当了右丞相没多久,韩侂胄因为权势太大,树敌太多,又参与后宫之争,被当时的杨皇后算计上了。杨皇后和礼部侍郎史弥远合计,用宁宗手谕,命令殿前中军统制夏震棒杀了韩侂胄。陈自强为此受到牵连,“尽削在身官职,窜(发配)死岭表(南岭以外)”。就这样,太学唯一的“相”短命了,好似没有出过一样(“是犹不出相也”)。

后人好称南宋皇帝为“高宗”“孝宗”“宁宗”“理宗”等,这是庙号,是该皇帝逝世以后,进入太庙祭飨的场所名。庙号以一个字,概括该皇帝一生。所以,理宗的庙号,体现了这南宋的第五个皇帝赵昀,崇尚理学。顺便说一句,在讲述故事情景时,以庙号代表当时的皇帝,是不正确的。

淳祐元年(1241)正月,崇尚理学的赵昀前往太学视察,太学壁上原本镌刻的王安石语录没有清除,王安石反对理学,太学生根本没把皇帝要来当一回事。赵昀一见,大为光火,他说:“王安石谓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语为万世罪人,岂宜崇祀孔子庙堂?合应削去,以正人心,息邪说。令国子监即日施行。”

周密的《癸辛杂识》也记载了赵昀当政时,太学东面的武学、宗学,受太学影响,反对理学,推崇改革之事,时人称为“三学之横”。右丞相丁大全为此重修了學监令,“榜之三学”。哪晓得“监令”一榜布,反倒惹怒了“三学”的学生,加之丁大全政绩差,好腐败,与当时的近侍(太监)董宋臣狼狈为奸,时人称作“叮(丁)咚(董)”。“三学”一起闹开了学潮,结果连丁大全都被掀翻了。

某日上朝,文武臣僚们说起太学生,意见极大,归纳起来有四条:一是“多无检束”;二是群居,以个人喜怒攻击朝臣;三是阻挠行政执法;四是欺骗民众,往往“散副本”发小道消息诋毁大臣。于是,皇帝赵昀要求临安府尹和太学的学监拿出办法。

办法终于议出来了,决定从当年七月份的招生开始,按照“旧比分数”招收新生。怎么一个“旧比分数”?也就是要各州学、庠学按南宋前的招生比例,以招收本籍学生为主。

本来这工作进行得好好的,正巧,一个林教官说话失口,被太学生抓了把柄,又闹了起来。没办法,校方只好答应太学新生的招收,“一半取土著,一半取游士”。或许当时的土著杭州人和现在一样,比较安于现状,小富即安,守纪奉法。

没几天,右相郑清之和赵昀说起此事,赵昀光火了,他说:“近来各州都在试行‘旧比分数法,正好遣散太学中的游学之士,临安府凭什么还要招收外方之人?”临安府尹一害怕,不得不强制执行,限期遣散外籍学生。太学中一时“副本”满墙满地:“斯文将丧,呜呼天乎!吏议逐客,呜呼人乎!乘桴浮海,呜呼圣乎!遁世无闷,呜呼士乎!”“校存知必毁,书在已如焚!”

恰好这时贾似道硬了头皮出兵在淮河一线,他发来一本奏折,说临安太学中有游士想“渡淮投北虏”,也就是投奔金国。于是,临安府尹配合太学的学监,以抗战的名义施以高压。天不怕地不怕的太学生,才消停了不少。

在南宋史上,能玩得转太学生,大概就是贾似道了。贾似道这权臣是个奸贼,极有心计,他在将南宋第六个皇帝赵禥玩得团团转的同时,也将太学生玩得不亦乐乎。贾似道常给太学拨款,提高膳食待遇,很讨太学生欢心。太学生们“啖其利而畏其威”,对贾似道的祸国殃民之举,也就“噤不敢发一语”了。

贾似道要挟皇帝提出辞职,太学生们居然还“上书赞美,极意挽留:今日曰师相,明日曰元老;今日曰周公,明日曰魏公,无一人敢指其非”。一直到了贾似道率师出征鲁港抗金,假话破灭、“溃师”而遁,太学生们才如梦方醒,纷纷起来声讨。南宋到了这田地,为时已晚,离亡国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