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熊 玲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 建瓯 353100)
朗读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朗读中,学生可以感悟汉语特有的言语形式,进而感悟其言语内容,促进语言积累,提升语言感受力。因此,朗读教学则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教师,特别是小学高段的教师,他们在课堂上往往更加注重讲解课文,本应琅琅书声的课堂却变得鸦雀无声,对于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则少之又少。关于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就特别注重。在他的课堂上总是充满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基本上都是优秀的典范,教师应指导朗读的方法,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并争取做到熟读成诵,进而提升自己的语言感受力。“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生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比如,在《鸟的天堂》这篇文章时,在指导作者第二次写众鸟活动的热闹场景时,通过三个“有的”和“一只画眉鸟......那声音真好听”读出鸟的可爱,通过“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和“眼睛应接不暇......”读出鸟的多。学生在不断朗读中体悟到需加重语气和注入情感的词语或句子,体会鸟的多和可爱,进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来体现“鸟的天堂”的。
品味词语,主要是指在词语学习中关注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意思,更关注词语在文本中的深层意思,也就是去感受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这个词语能表达出怎样的深层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而感受语文味。例如有一次学习课外读物《伟大的友谊》时,有这样一句话“有一个时期,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分给马克思......”这段话中理解“厌恶”一词时,学生能根据理解词语的方法,找到“厌恶”的近义词是“讨厌”,那为什么作者不用“讨厌”呢?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受到了碰撞,激发学生去文本中探索。通过朗读体会及细细品味,学生渐渐发现,“厌恶”表示恩格斯十分讨厌商业,比“讨厌”在程度上加深了,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马克思,用“厌恶”一词更能体现出恩格斯和马克思之间友谊的伟大和无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词语的对比和赏析,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再比如《詹天佑》这篇课文中,“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一句中“出世”能不能改为“出现”呢?单从字义上来讲,通过对比发现,“出世”表示这个人不存在与世界上,而“出现”表示这个人存在于世界上,只是还没有发现,再通过品读发现“出世”更能体会出外国人对中国的轻蔑态度,以此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品析句子,主要是让学生在关键句子的学习中去探知句子的魅力,去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句子来表情达意的,进行语言积累,达成语言建构。品析句子我们可以通过品析句子的形式和修辞两个方面展开。品析句子形式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发现,句子的不同形式,对于作者情感的表达起着不同的作用,在品析句子形式的时候,可以采用对比的形式,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不同,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的乐趣。比如《慈母情深》中有这样一句话“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将这句话与“我的母亲把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进行对比,从而体会句子位置的变化,情感表达的程度就不一样了,第一句更能体现出母亲所给作者带来的震撼。文本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文本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都是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达成的。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从关注知识的传递,转变为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与运用,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运用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创造许多能让学生能够进行语言实践和语言交流的机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