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沈明霞
(江苏省常州市机关幼儿园 江苏 常州 213000)
新《纲要》要求下的数学教育活动,应是一种智慧获得的学习,它强调让孩子与游戏材料的互动中去发现、探索、建构数学知识。我园在开展“主题背景下的游戏区域”课题研究中发现,创设合理的数学活动区域,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能够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并给予有力、适宜的活动支持,使幼儿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数学的感性经验;在与区域材料的互动享受数学游戏的乐趣,又能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1.1 创设方便、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开始时,我们在公共区域中摆放操作台,让幼儿分区操作,由于人数较多,走道狭窄,幼儿的活动空间显得狭小拥挤,互相干扰较大,优化环境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创设了伸缩性强、富有变化的操作空间,可自由拉开的操作柜,闲置时不占用走道空间,幼儿活动时又能灵活摆放、操作。例如,地垫可以替代操作台,设计“棋盘”“走迷宫”幼儿可在操作区内方便地寻找场地活动,这种自由多变的环境较以前一成不变的操作台更有利于调动幼儿操作的热情,激发幼儿的思维和创造。
1.2 建立具体、明确、温的操作提示。为理免幼儿拿放材料时影响了其他幼儿活动,教师们发挥大班幼儿的思考能力和积极性,组织体和小组讨论,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操作提示。如:我们在地面上或游戏图示边上画了暗示幼儿取放材料的规则、取物的路线;每个活动区域都有規定人数的身份卡;一个示意安静的嘴唇图及一些带文字的静音标识;在地面用小鱼、小狗等图案来规定幼儿的操作区域等,并把自己制定的规则以宣传单的形式向中小班宜传。“轻拿轻放”“安静操作”“收拾整理”,这些充满真童趣的标识提示幼儿和家长要遵守这些规则,穿过区域时保持安静,让幼儿可以在丰富的范围内互不影响地自由自在地操作。
1.3 投放丰富、适宜、有趣的数学材料。皮亚杰有关儿童数理逻辑概念获得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数学必须建立在对材料的充分操作以及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数学材料的投放对幼儿的学习起到支架式的作用。
一是材料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我们发现,幼儿只有理解了活动的目的,才能将自己的已有经验和来自同伴、教师或其他方面的经验进行重组。例如:在”“给大象排排队”这个操作活动区域中,我们制作了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两种排序的标记,没有直接告诉幼儿标记的意思,而是让幼儿先观察标记的特征,猜测它的涵义。通过观察,幼儿发现标记两头不一样大(小),而且越来越大(小),从而理解了操作要求和活动目标。材料要求目的明确,使幼儿的操作变得主动,他们后续学习的兴趣也就比较高。
二是材料具有丰富的趣味性。材料富有趣味性,让幼儿在操作中感受材料的动感变化,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小班的“开心农场一一帮鸡妈妈找蛋”(根据点卡数量,在鸡窝中放置相应数量的蛋宝宝)、“水果串串串”(按照图上的规律,找出相应的水果进行串联);中班的“钓鱼游戏”(用鱼杆的鱼,记录钓上来的鱼与所剩鱼的数量)。这些操作材料都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贴近他们的生活,幼儿百玩不厌。
三是材料具有清晰的层次性。教师应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差异,在选择投放材料时体现梯度和层级,以适应不同儿童的发展需要。如小班的“按数取物”活动,我们准备了以下不同层次的材料:“喂你吃”一一按卡片上的物体取相应数量的实物;帮鸡妈妈找蛋一一按卡片上的圆点,取相应数量的实物;夹夹乐一—按小动物身体上的数字取相应数量的实物。在活动中投入不同层次材料,能够激发不同水平、能力的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能促使能力弱的幼儿增强自信心。
2.1 巧妙运用指导性语言激发幼儿学习主动性。幼儿的操作探索和思维过程,都要靠语言来帮助。有些区角的活动材料光靠图示幼儿难以理解,教师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导入、使幼儿迅速进入活动的最佳状态。如:在大的“组成分解”这一活动中,数师投放了“分类盒”(一半透明另一半密封)和“转瓶”,教师神秘地把学具放在耳边摇摇,用夸张的语言让幼儿猜猜分类盒密封那边珠子的数量,做好记录;然后打开盒盖验证预测的结果。导入性语言使幼儿能专注观察的对象,关注学习的活动。
2.2 协同制定规则和玩法,突显师幼互动性。在进行区域活动时,由于同年龄段幼儿人数较多,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建立区域活动的规则、了解每项游戏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时,教师就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和合作者。经过大家的商讨和制作,我们在投放他材料中采用了以下两种做法:一是将操作过程、方法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标识画成操作示意图,粘贴于各活动区成内,幼儿可以通过图示进行实际操作;二是将暗示蕴涵于材料中,幼儿只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找出规律即可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幼儿不仅可以与材料互动,还可以与同伴和老师互动并开展交流,使自己从他人的经验和认知冲中得到启发和调整,实现新的知识建构。
2.3 注重多元化评价和反思,提升区城活动有效性。幼儿渴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和好评,教师可对幼儿操作过程、操作结果及活动中的良好表现等,进行多元的评价。如:最初,在大班“组成分解”的材料投放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打保龄球”的教具,每打一次就记录被打中和未被打中的球的个数。然而,幼儿的注意力全被打球吸引,30分钟过去了,幼儿还没有完成记录。活动后教师反思,我们的重点应是让幼儿通过操作去发现、记录关于分解的知识而不是锻炼孩子投掷等技巧。所以,我们进行操作材料的调整,将摆放烦琐的“保皊球教具”改为简单的“弹珠”游戏,幼儿很快就可以得到操作结论了,也促进了幼儿对“数的组成分解”的理解。活动后的反思和调整,使得区域活动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更趋于一致,也使得区域活动更加有效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
3.1 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数学区域中的各类游戏材料散发着神奇的魔力,成为孩子向往的“天堂”,在兴趣的指引下,孩子的学习动力更高,探索欲望更强。他们会在课余时间,很自然地去领取身份卡,自主选择喜欢的游戏项目;也有的孩子会在午餐前,性急地来和老师商“老师,吃过饭后,我们可以去‘走迷宫’吗?”数学区域的创设激发了每个幼儿参与和学习的兴趣。
3.2 促进幼儿想象和合作能力的提高。数学区域的创设不仅打开了幼儿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还提高了他们合作的能力。在玩过了几次相同的“情景口编应用题”后,幼儿觉得没有挑战性了,他们就会几个聚在一起,将现成的实物卡或数卡用“摸象”的方法随意抽,然后根据出卡的顺序,再进行仿编应用题,这样的游戏对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还要相互配合,对新的答案做正确的评价,我们还惊讶地发现,孩子们更会选择和自己数学水平相仿的同伴合作。
3.3 推动幼儿数学个别化的发展。集体活动在较短的时间内满足了幼儿的需要,为深入的认识活动打下了基础,而通过在数学区域的材料投放,却能促进每个幼儿向“最近发展区”不同的发展。如:“比较物体的轻重”,我们可以在区域中提供丰富的日常用品,并设计不同层次的要求,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可以是相同物体比较轻重,如两本书,两块积木等;也可以是不同物体比较轻重,如大瓶与小瓶,大书与小书等;甚至还可以是三种物体比较轻重,然后进行排序等。每个幼儿在区域活动的自主探索中,都获得了不同的比较轻重的经验。
数学区域的创设和共享真实地碰撞了师生的心灵,教师不仅在教育理论书籍和教育活动中寻找教育的规律,还在区域活动中重新发现幼儿的需要,认真对待个别差异,在与幼儿积极的沟通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也在不断的反思中发扬优势、弥补不足,和幼儿一同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