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吴筱玫 李艳芳
(1.郑州师范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2.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天地湾幼儿园 河南 郑州 450000)
特殊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是指运用特殊设备,采用特殊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特殊的教育和教学,传授特殊设计的课程,促进特殊的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特殊教育的特殊性表明,教育者必须掌握特殊教育的特殊设备、特殊的教育和教学理论和方法、手段、技术,实践特殊设计的课程和实施教学,实现特殊教育的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国家特殊教育三年发展提升计划(2014-2016)》等文件指出,要“以特殊教育教师为重点,提高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积极创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完善培养制度政策”。
在培养特殊教育职前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仅仅将特殊教育的方法、手段、技术在课堂上进行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实践训练才能掌握。由此可见,实践实训基地是实训课程和教学的重要平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要培养卓越的专业人才,使办学出成效,就必须加强实践实训。特殊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整个教育系统中基地建设最薄弱的部分,但实训基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创新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一词在1978年由Freer Spreckley首次提出,英国学者查尔斯·利德比特1997年出版的专著《社会企业家的崛起》使公众对社会企业家这一社会企业的行为主体有了初步的认识[1]。1999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一个更加完善的社会企业定义,即社会企业指任何意在实现公共利益的私人活动,企业化的战略是其组织依据,但利润最大化不是其目的,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才是其核心追求,而且社会企业具有为解决失业问题带来创新性解决途径的巨大潜力[2]。在2003年出版的《变革经济中的非营利部门》一书中,社会企业的概念被进一步界定,社会企业是介于公私部门间的组织,其主要形态为利用交易活动以达成目标及财政自主的非营利组织,除采取私营部门的企业技巧外,亦具有非营利组织强烈社会使命的特质。英国是全世界社会企业产生的摇篮,英国社会企业联盟1996年认为,社会企业是为了社会或环境目标而从事商业活动的组织,具有六项基本特征:独立于政府机构、负责且透明、背负着明确的社会使命、主要收入来自于商业活动、多数盈利用于再投资及为符合社会使命的多数成员所控制[3]。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社会企业理解为是一种介于公共机构和营利组织之间的商业形态,是有机整合社会公益和市场经济之后的合成品,是一种表现为盈利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双重属性的社会组织,从非营利组织演化而来,因而社会企业保留了社会价值驱动这一非营利组织的基本元素,同时,其又在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理念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在刚刚过去的近40年时间里,无论是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践探索层面,社会企业都走过了一段较为漫长的发展之路,其理念和价值正逐步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和认同,相关实践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重大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文化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焦点。
《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今后几年我国特殊教育的总的发展蓝图是:到2020年,全面普及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全面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建立健全一支数量与素质并重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
为培养更多的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特殊教育师资力量,就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1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所谓“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引之下,依照一定的培养标准和目标,通过相对稳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制度和评估体系,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总和。有研究者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4]。
3.2 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研究指出,特殊教育具有“临床性”,要求教师在大量教育个案的基础上形成“临床”经验。未来的专业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外,还需要有大量的个案实践经验和掌握残疾儿童的康复、心理、医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具有对多重残疾儿童身心缺陷进行诊断、评估、教育和康复等更为综合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的特殊教育能力[5]。
周丹,胡玉君认为特殊教育教师实践能力弱,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专业实践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二是技能型实践教师匮乏;三是专业实践经验缺乏,特殊教育培养教师的目标是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全能型”或“复合型”;四是实践反思能力不足。五是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六是实践教学质量不高[6]。
培养“全能型”或“复合型”的特殊教育教师,就要在专业的大学学习阶段做好基础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掌握同时并进,在学生未进入正式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生涯前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并加以训练,那么在此理论指导下,具有理论实践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以下特性:第一层面以基础性实验为主,主要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开设,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实验实训技能;第二层面以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实训为主,主要在专业课程中特别是一些实践实训类课程中开设,通过对训练流程和方法等内容的设计与创新,启迪学生的专业设计与创新能力,此外还通过实验室开放项目和学生创业中心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第三层面以跨课程综合性实验实训为主,融合教育与康复的专业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与综合实践技能;第四层面以能力训练为主,由教师指导,结合康复训练流程,以操作方法为导向,要求学生在机器上操作,最终获得掌握康复设备的灵活操作,目的是培养学生方案设计与康复设备无缝衔接,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第五层面以科研开发为主的集成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以产学研项目为导向,纵贯特殊教育上、中、下游领域,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和整体设计、创新能力。通过五个层面的实验实训教学,形成夯实基础知识技能——启发设计与创新能力——形成综合学科能力——实训实际操作能力——拓展产品研发创新素质的“阶梯式”教学培养模式。
社会企业是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介于公共机构和营利组织之间的商业形态,它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系统,为社会服务,为弱势群体服务。在实际的特殊教育与社会企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实践当中,除了发挥高校自身力量,充分利用高校所提供的专业师资和课程、教学资源之外,还应该多方位拓展校外资源,寻求多方合作,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发展模式包括校政合作和校企合作两种:
4.1 校政合作。指的是高校和政府双方合作共建,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科研与政府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随着政校合作共建,双方在人才培训、业务培训、智力支持等方面正式建立起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双方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为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实习、培训、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与探索。
4.2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由学校教育和企业生产相结合的合作形式,校企合作重视校园教学和公司实践相结合,两者在信息、人力、资金等多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力求达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接轨,理论紧密联系实践,为各地教育事业谋求更好的发展拓展了新的途径。
特殊教育与社会企业两者之间在服务对象、发展目标等方面存在众多交集,可以说,二者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面向广大残疾人群体,提高该群体的生存技能,改善其生存处境。因此,特殊教育与社会企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发挥特殊教育和社会企业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促进人才素质结构和人才培养培训更好地适应现实需求,都具有重大意义。
让社会企业参与到高校的实验室建设中,或者在高校中建立有社会企业,让具有特殊教育事业理念的企业参与到社会企业的建设中来,一是提升高校的实践实训的建设,二是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可以在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可以积累与专业理论相结合的实践经验,三是提升社会企业的影响力和社会对特殊教育的接纳度,无疑对于学校、学生还是社会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社会治理创新载体,社会企业以商业运营为手段、以社会使命为驱动,是社会公益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产物,深刻诠释了“企业为体、社会为用”的内涵,在弥补政府治理缺失和市场失灵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逐渐成为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和创新模式。而社会企业与特殊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平台上的创新,推动了社会企业的社会接纳度和人员参与度。从社会企业的发展来讲,两者的结合,将会为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宽阔的平台,提升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推动社会企业和特殊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