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潘铎印
做好基层工作,不管什么样的创新,最终都要以群众是否满意、能否取得实效作为衡量标准。
近期,《半月谈》刊文指出:有的基層单位出现“造词式”创新、“复制式”创新、“亮点式”创新等苗头,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忽视实际工作效果和群众需求,增加基层负担,破坏基层政治生态,是一种“伪创新”。
“伪创新”的出现,究其原因是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正确的政绩观,急功近利,只求短效,更是源于“新意”“创意”的考核评价机制,导致基层铤而走险,“枉费心机空费力”地搞所谓的创新,甚至是“为领导创新”“为汇报创新”。 “伪创新”的危害不容小觑。“伪创新”打着创新的旗号,另搞一套无谓事务,看起来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则劳民伤财、加重基层负担,长此以往,会挫伤基层的首创精神,产生负面“示范”作用,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让基层真正的探索创新举步维艰,最终是损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面前的形象与公信力。
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要突破旧的思维定式,旧的常规戒律,创造出新颖的有价值的工作思路、工作路径、工作机制,从而达到推动事业发展的目的。各级党组织要识别伪创新的真面目,拆穿伪创新的花架子,用务实的标尺检验其是否有成效、用发展的标尺检验其是否可持续、用对比的标尺检验其是否有新意。对不切实际、摆花架子、劳民伤财的“伪创新”要严肃问责,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刹住“以创新为名、行作秀之实”的歪风邪气,纠偏“亮点至上、样板优先”的扭曲政绩观。要用好考核“指挥棒”,切实树立实干实效得奖赏、务虚务假挨鞭子的工作导向,让基层干部大胆创新有底气、有干劲,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创造出真正的创新举措,以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来赢得人民群众的口碑。
创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创新的前提是求真务实,基层工作要创新,但不能走向伪创新。做好基层工作,不管什么样的创新,最终都要以群众是否满意、能否取得实效作为衡量标准。我们的干部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要多一些认真的调查研究,少一些关起门来编造新词,真正把力气和智慧用在增进民众福祉上,用在提升发展成色上,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这才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