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数学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探究

时间:2024-05-09

薛劲松

(安徽省六安市万佛湖镇九井小学 安徽 六安 231360)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理解能力较弱;但也有着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的特点,对现实生活的依赖感,观察力强。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往往会联系现实世界中的实物来辅导,方能理解。尤其在数学这门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学习中,要求教师更加的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让学生建立起独立的数学模型思维方式。本文将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模型思维建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讨论研究。

1.营造课堂氛围,创建学习环境

首先,教师应该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树立数学模型思想,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数学教材中讲到了“图形的变换”的相关知识,这时教师可以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图形玩具和可以携带的物品带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进行小学数学知识的讲授时要充分利用这些图形玩具,让学生从中认识到隐藏在玩具中的“变换规则”,逐步在头脑中形成对图形的变换的数学模型概念的认知,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该章节知识,学习相关内容,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另外,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积极组织小组活动,在分组活动中制定关于“图形的变换”的学习目标。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他们互相指出对方存在的认知错误,教师再引导学生积极地改进。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还要统一意见,推选出一位代表,来陈述自己的小组在此次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成果,接受其他小组同学与教师的检验。

2.重视辅助工具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工具的合理运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建立起学生的模型思维。在建立模型思维的过程中对于辅助工具的选择主要有列表、图形、图像、具体实物。列表、图形与图像主要运用于综合应用题型,主要利用列表和图解进行解题;尤其是在意象较多,数据较为复杂的情况下,使用列表与图像的方法会使学生事半功倍。在新课标下PPT的使用更是图像法的一大载体,通过PPT的图像转换能使学生们更加的直观的感受到数学概念抽象出来的实物图像,帮助他们建立模型思维。图形法主要使用的范围是在解析几何问题时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对于几何学的学习主要是平面几何,因此会有着很多的抽象概念;但是教师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把这些概念通过图形转换出来,变成实实在在的直观的图形,将它转化为几何图形,使学生自主想到掌握的几何知识。

3.鼓励学生对问题大胆思考和猜想

对于数学中的很多真理,最开始都是数学家猜想出来的,然后再经过验证,确定猜想正确与否。因此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大胆假设以及思考,使学生思维活跃,能够进行灵活的思考。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时,教师也可以先举一些例子,如低于海平面的深度怎么表示等等,来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

4.激发学生数学建模思想

教师应为学生多制造一些运用建模思想解决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应用到综合实践中去。在学生感受建立数学模型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便性后,激发学生自主建模的思想,提升建立数学模型在学生心中的重要程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合理指导和学生的大量练习,加深理解,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使学生更乐于学习数学。

比如,在引入计算线与角的课程时,教师可让学生课前携带若干根小棒或绳子,测量每根小棒的长度,将之围成不同的角,如三角形、矩形、五边形等,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多边形周长规律。再准备一些“线”来进行平移等的教学,教给学生关于平移的相关性质。学生在游戏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还能调动身体各个感官,手脑并用,实现思维与能力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在摆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了问题教师则可以给予指导,一步步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建模的意识。

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除了要教授概念、公式、运算方法和结论以外,还应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数学思维模式,悟出数学的逻辑,并学会在生活中合理利用。根据分析可知,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引入,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掌握。通过数学模型进行知识的传授相较于直接的知识灌输更能使学生接受,也更能促进学生的思考,而小学数学老师应把握好尺度,灵活在教学中引入数学模型,并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