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成人高校古代诗歌课堂中的元丰五年:解读苏轼的最佳时间点

时间:2024-05-09

耿 倩

(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 北京 100020)

宋代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散文方面,“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在宋;诗歌方面,宋诗在唐诗基础上辟出了美学新境,而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更是众所共识。若将这些进行重叠,我们会发现,一个名字经历千年依旧泛着历久弥新的光泽。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词宗,是宋四家之首。所以当后人说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时,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2]成人高校因为课时有限和学生基础不一的客观条件,要得到比较充分的教学效果其实并不容易。从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得知,在文学阅读上,我们要将文本还于作者之手、浸润于时代之中,要陪他走一段人生,这样才能真切领会到文本的精髓。具体到苏轼作品的教学,基于成人高校的情况,则可以选择细读苏轼在元丰五年的词作,即公元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1.背景的铺垫:北宋与苏轼

宋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高峰,商品经济繁荣。宋代人的生活中,有辞赋酎酒,有丝弦佐茶,有桃李为友,有歌舞为朋。各门类的物质文明史,宋代都是无法绕过的环节。[3]宋朝的历史以公元1127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从960年至1127年为北宋,1127年至1279年为南宋。北宋的历史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960年到998年,包括宋太祖和宋太宗两朝。这是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并加强封建皇权专制统治的阶段,宋辽之间的战争直接影响政治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第二阶段从998年到1085年,包括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这一阶段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与危机,有各种改革和变法,重要的有仁宗朝的庆历新政与神宗朝的王安石变法,社会变革进入高潮。北宋与辽的斗争缓和下来,和西夏的矛盾又突出出来。第三个阶段从1085年到1127年北宋的灭亡,包括哲宗、徽宗、钦宗三朝。女真兴起建立金国,很快成为北宋主要的敌人,宋金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王安石变法失败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金人两次南下,北宋灭亡。[4]

苏轼出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7年),中间历经英宗、神宗、哲宗,最终逝世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生活的时代,横跨北宋第二、三阶段,那是一个充满了变革,经济和文化十分繁盛的时代。与之相比,苏轼的一生并不顺遂,甚至可以说十分坎坷,但所谓逆境也恰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他的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把宋诗发展到高峰;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京合称北宋四大家;他又善于绘画,所画墨竹,后人称为玉局法,其作古槎、枯木、丛篠、断山,笔力跌荡,为世所称。而他之于词,则具有一个伟大作家和一个伟大词派的开创者的崇高地位。[5]这位近乎全能的文学艺术大家,凭着文人的骄傲和满腔热忱、借助翰墨丹青,让无论与他同时代还是往后千余年的人们,都想跨越空间或者时间,去走近他、感受他。

2.元丰五年的东坡词

乌台诗案堪称苏轼一生的转折点,黄州则是苏轼在乌台诗案完结后的落脚点。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6]抓住转折点,既可以前溯早年的苏轼,也可以掌握后来流变的源头,便于学生在品读作品时更加准确、系统地进行理解体悟。

2.1 横看一年新作。宋神宗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年头,这一年他四十五岁。创于这一年的词作,有两首最为人所熟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大江东去)。仅凭借这两首词无法全面了解苏轼,更遑论从其作品中得到感悟和启发。所以在教学时,就需要利用有限课时、针对学生特点,先带领学生会横看一年的词作,再鼓励学生以此为基础,纵览苏词始终,获得进一步感悟。

按《苏轼词编年校注(典藏本)》(邹同庆,王宗堂 北京:中华书局,2016.10),共录确定为元丰五年词作38首:

正月:《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二月:《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三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山下兰芽短侵溪)、《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南歌子》三首(日出西山雨、雨暗初疑夜、带酒横山裕)、《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渔父》四首(渔父饮、渔父醉、渔父醒、渔父笑)、《调笑令》二首(渔父、归雁)、《满江红》(忧喜相寻)、《南歌子》(日薄花房绽)

五月:《哨徧》 (为米折腰)

六月:《渔家傲》(些小白须何用染)

七月:《定风波》(雨洗娟娟嫩叶光)、《念奴娇》(大江东去)

九月:《醉蓬莱》(笑劳生一梦)、《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

十月:《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

十二月:《减字木兰花》五首(娇多媚煞、双鬟绿坠、天真雅丽、柔和性气、天然宅院)、《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菩萨蛮》(碧纱微露纤纤玉)

月分不清:《渔家傲》(临水纵横回晚鞚)、《洞仙歌》(冰肌玉骨)、《水龙吟》(小沟东接长江)、《念奴娇》(凭高眺远)、《醉翁操》(琅然)、《满庭芳》(蜗角虚名)、《定风波》(好睡慵开莫厌迟)

除去月份不清的词作,按照时间顺序读下来,可以从词作中看到作者情感的变化:从最初明显的起落,到之间的缓有波动,再到最后的旷达平淡、恬然自安;但对入世的责任和对生活的热爱让苏轼在旷达超脱中依旧积极乐观,最终这看似相互对立的两种情绪在此消彼长的过程中造就了一代豪放词宗。

苏轼最初是纠结的,他在心情抑郁中努力自我排遣。作于正月间的《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梦境现实交相辉映,一句“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就直接从梦里的盛大欢歌扭转到醒后现实中的怅惘。这样的心情起落跃然纸上,无需深度思量便能直观看到。之后的作品中能看到苏轼的“旷达”逐渐压过“抑郁”,更稍有“豪放”的展露。如《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前首表达了对陶渊明的仰慕,同时抒发了一种随遇而安的襟怀,平淡中稍见豪放,后首的豪放意味更为明显,那种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随风雨来却并没有跟风雨去,最终留在了作者的灵魂深处,积淀下来。除此之外,还偶能见到作者情感的小爆发,比如“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种不服衰老的宣言,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催人自强,体现出作者于平淡生活中那股执着、乐观的性格态度,而这也是积淀中的向上突破。

此后的苏轼从心情的起伏中渐渐沉稳下来,开始带着一种经历洗涤后的全新的眼光着眼身边的生活。“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这种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已是抛下世俗烦杂、以顺处逆的疏阔初成。三月至六月间的《南歌子》三首、《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渔父》四首,一直到《渔家傲》(些小白须何用染),无不充满了一种随处逆境,却超然物外、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调,同时那种疏阔淡然、超脱的意味愈发明显。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作者内心淡然超脱,但是并没有舍弃入世的责任和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这些可以说都是之后形成“豪放”的必备因素。当然这个“豪放”来得挺快,七月六日苏轼作《定风波》(雨洗娟娟嫩叶光),这首集句词以竹在风中枝叶参差、摇曳不定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追求清瘦灵魂和神韵,更表现出了狂放自适的人生态度。既望之后便有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寥寥数笔遒劲,月夜江上壮美景色有了,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那千古风流人物的追念有了,同时还有的是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但这一丝忧愤转瞬即被历史磅礴和旷达之心所冲破,雄浑苍凉,古今绝唱。

之后的词作,在豪迈冲天后,又于递减的情感波动中逐渐回归了恬然自得的疏朗淡然,从九月到十二月间的《醉蓬莱》(笑劳生一梦)、《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减字木兰花》五首、《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以及《菩萨蛮》(碧纱微露纤纤玉)中均得以展现。

2.2 纵览苏词始终。苏轼在黄州看似无所事事,因身为团练副使,毫无实权,然而只凭元丰五年这一年的词作,我们只知道他因乌台诗案贬到黄州而无法施展抱负,在此期间的情绪从纠结波动逐渐平复继而境界攀升,心怀天下、坦荡豁达,掌握了这一转变,当然也无法真正了解苏轼。所以在品读这一年的词作、在了解苏轼这一年心路的基础上,可以用相同的思路“上通下达”,以词作为线索,览其一生、抓其流变,更加立体全面地感受苏轼。

掌握了元丰五年这个关键点的词作之后,可以依照《中国文学史》的划分在已有的构架上进行深度研读。比如“诗词一体的词学观”、“扩大功能与开拓词境”、“以诗为词的手法”和“豪迈奔放的风格”,这些划分,元丰五年的词作中都均已有展现,当熟悉了这些框架和具体的词作,以后再遇到苏轼的词作,就可以熟练地先确定创作时间、依照彼时的苏轼状态、参考苏轼的一生来进行对文本的深度感悟了。

当然,对苏轼词的品读感悟,不能只停留在文本层面,我们需要的,是从苏轼留下的文本中,获得他的人生感悟,最终作用到自己身上。

3.从苏东坡手里接过来的东西

苏轼生活的北宋,虽然矛盾危机与变革一直延续,但社会生产力、商品经济、精神生活在整个古代中国阶段都堪称高峰。这个时代孕育出的苏东坡,用耀眼又曲折一生,搭建出来一条温暖平和的道路,带领着懵懂的我们一路在豁达的心境中走下去。

苏轼有才华。他年少成名,才华横溢。欧阳修在嘉佑二年写给梅尧臣的信中曾明确表示:“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他肯定了苏轼的才华,并明确表示把将来领导文坛的责任交给苏轼。[7]苏轼有才能。苏堤春晓、六桥烟柳、三潭印月,这些人们熟悉的景点都有苏轼的身影。这位文坛天才不仅笔墨惊人,在灭蝗虫、浚河湖、兴教育上也是挥洒自如、大刀阔斧,更不消说那些秉公断案、改法救人的事,不胜枚举。苏轼有性格。他心直口快、正直善良,又有文人的小傲娇。他有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入世责任和担当;有道家“道法自然”的恬适自安、超然物外;有释家的崇尚静悟。所以我们能看到他的不拘泥得罪程颐,也能看到他“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的率真,更能看到他“自喜渐为人不知”的豁达超脱。

北宋成就了苏轼,造就了苏东坡;苏东坡给予了北宋文人风骨与艺术典范;而北宋和苏东坡,留给现代的我们不仅仅是艺术的享受、文学的畅快洒脱,更是骄傲、是自信,是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历史沉淀和民族传承。

4.结语

在文学课堂中,对待任何一个文学家不能停留在诵得几首诗词、读得几段文章上,我们希望可以从一个点入手,牵出一条线,用这些经纬编织出一个面,再用不同的方面搭建出一个立体的、即使身处现代我们依然可以进入的历史空间,让这些历史人物来到眼前,与他们交流,让那些传承了千年的精神真正融入到骨血中,成为滋养我们灵魂的养分,形成发自内心的自信与自豪,并最终将其继续传递下去。

注释: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4.

[3] 祝勇.在故宫寻找苏东坡[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5-6.

[4] 宁欣.中国古代史 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8-159.

[5] 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 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6.10:11.

[6]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5.

[7]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