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语文课堂对联教学内容的优化

时间:2024-05-09

陈 彪

(广东省信宜市旺沙中学 广东 信宜 525300)

在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之下,初中语文课堂考虑以对联教学方式引入教学之中,并激发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借此在新型教学模式中,揣摩学生兴趣点,并改善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难易提起学习兴趣的现象,激发学生对对联创作的兴趣和欲望,实现对语文学科内容的重新解读和理解。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精华的内容,其中涵盖了大量的语文知识点和语言运用技巧,在古代便有对对子的比赛和聚会,以此彰显自身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对联内容,能更好地彰显语文魅力,并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此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发挥对联教学的价值和作用。

1.深入简出析文理,化繁为简寓其中

在我国四大名著古典小说中,只要大家看过肯定都会发现其中有一个显著特点,那便是每个章节都会有一个对联形式的开头,以此概括整章节的主要内容,以确定文章核心主题。按照如今的说法,在每个古典小说中开头部分的对联内容,叫做回目。它是由对偶整齐的两个句子构成,语言精炼,概述具体。

比如,在初中语文课文教学之中,《红楼梦》便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回目,叫做“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在初中语文课的讲授中,如能用一些这样对仗工整的联句往往能起到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教师可先摘引一幅对联: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武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幅对联采用对比手法,概括了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生活,使文章结构一目了然,读毕令人拍案叫绝。

2.借助名胜古迹,彰显人文情怀

我国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相辅相成,传承了几千年,在祖国大地上存在许多具有文化气息的古迹风景,这些都能够感染学生开展对联创作,并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艺术熏陶。

比如,在初中语文教学《桃花源记》时,语文教师便可带学生神游桃花源,板书对联:

红树青山,斜阳古道

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这幅对联具有强烈的美好色彩画面,达到了言犹近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景色迷人,了解了一个淡泊名利、归隐遁世的古人,对桃花源产生了无限的向往。

3.激发学生对联思考兴趣,丰富想象能力

相信在长期对联教学之中,首先改善了传统初中语文教学带给学生的沉闷、呆板印象,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课堂学习压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创作对联达到复习与学习的目的,进而体现自身文化素养,感受传统文化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其中,初中语文教师可充分考虑借助多样化活动来激发学生对联兴趣,以此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

比如,当初中语文教师讲杨慎小时随父赴皇帝御宴时皇上与他对的一幅对联:

炭黑火红灰似雪

谷黄米白饭如霜

我在书写时故意留了几个空

谷( )火( )灰似雪

谷( )米( )饭如霜

一石激起千层浪,对教师特意留出的错误部分,使得学生们议论纷纷。对那些填空部分,学生们各抒己见,就连平日上课都懒得读书的孩子也振臂高呼,真可谓“群情激愤”。最后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商议,最终确定黑板填空内容,并将食事物的颜色准确无误的填上。学生们如此积极地思考,如此高涨的学习热情,无疑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决心。

4.实施归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为培养学生运用课本所学的知识拓展教学内容的能力,我根据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归并,使新旧知识融合,相互渗透,从知识的单一性过渡到综合性,做到知识的串线结网。

如《为学》、《孙权劝学》、《伤仲永》等文,都是劝学方面的,我就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读书、劝学方面的对联。这其中较好的有苏轼的“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陆游的“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徐渭的“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好读书时不好读书”。短短几行,寥寥数语,道尽古人刻苦求学之志,更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对联内容,其更应该看作是渗透了传统文化内容,在对联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字词间应该具有的魅力,揣摩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多带来的不同变化,以此组合美妙的语句,以此凸显对联教学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