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与文本解读

时间:2024-05-09

汪 燕

(山东省淄博市柳泉中学 山东 淄博 255000)

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的课堂一直是每位语文老师追求的目标,而合理的文本解读是实现这一目标最关键的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注意摸索和总结文本挖掘的思路与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善于提炼出文本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解读文本,首先要多角度思维,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每当拿到一篇文章,老师首先要多读几遍文本,至少要以三种不同角色去读文本。

第一种,以读者身份去读文本,以读者的体验、理解和建构显现文本意义,在文本意义和情感的领悟中使人与世界融为一体。

第二种,以学生身份来读,“我”该从文中获得哪些信息,了解学生的基础,找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分析学生学习的困难,基于学情设计问题。

第三种,以教师身份走进文本,深入领会文本的思路,洞察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写作背景,了解文本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编者意图,以及文中词语的用法。

其次,解读文本,要整体把握文本。要了解文章围绕着什么写了什么,对文章的大概内容进行了解,然后再抓住细节深入去品味,将细节描写与局部有机结合起来,将文本与单元导读提示结合起来,了解文本的思路,明确文本的意义。

再次,解读文本,要细读文本,品读文本,多元解读。在结合时代背景,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再去细读品味。抓住文本中重点的词句细细品析。细读主要是对言语的品读,词语的品读,甚至是标点符号、留白变补白的品读,读出空白中的精彩。

假设教学设计犹如一座漂亮的房子,那么文本解读的元素就犹如房子的每一块砖或者建筑房子的各种材料。只有深入理解了文本,才能很好地设计课堂教学。我认为要做好一堂语文课的主问题教学设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围绕教学目的,学会取舍。面对解读所得的深刻而丰厚的内容,哪些是应该纳入到教学设计中,这需要围绕教学目的来选择,需要老师对文本解读作教材化、教学化处理,对其进行梳理、重构、整合,再通过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

第二,围绕教学重难点,学会整合与重构。把自己的文本解读所得进行分类、归纳、去粗取精,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并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重构,将各种单一的教学活动加以整合,形成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每个板块围绕一个教学重难点,融合多种教学活动,在达成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第三,围绕单元提示、导读部分、课后练习,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应基于整体的思路,统领全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它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能引向对部分的深入探究,形成教学板块,寻找学生阅读的难点、关注点、动情点、课文的疑点、悬点等。

第四,围绕教学过程与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根据教学目的与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与学习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与环节,有效地达成教学目的,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解决好主问题的设计后接下来就要致力于文本的深入挖掘。挖掘文本可以依循如下途径:

1.可以抓住细微描写处展开细读

只有抓住细微处仔细品味,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走进特定的环境之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如《最后一课》对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即将结束时的细节描写,就可以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展开研读(或朗读,或表演,或进行心里揣摩等),从而深切体会到作者逼真地描写、形象地刻画对表现人物及主题所起的作用,并从中获得写作方法上的启示。

2.可以抓住看似矛盾处展开细读

抓住矛盾解决矛盾不仅可以对文本内容有深一步的理解和把握,对作者表达的技巧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如《孔乙己》最后一句“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吧”中对“大约”和“的确”这组看似矛盾的词语的品味,就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进而理解鲁迅先的写作深意。

3.可以抓住特殊的语言形式展开细读

文本细读在内容上指向的是语言,包括词语、句子,还应包括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我们要仔细品味句子表达上的妙处,体会文中的情韵,从中开掘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如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就可以围绕结尾“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一句设计一个主问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可以用“巨人”一词概括,而闻一多先生的做可以用“高标”来评价。然后,围绕这两个词语设计两个板块,每一个板块下设计几个问题,进而一步一步抽丝剥茧完成教学内容。

此外,后置性作业设计也要形成体系。

从理论上讲,在文本阅读方面,通过采用板块教学模式下的主问题设计力求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起来、读进去、悟出来并用起来。但要真正达到让学生得法语于课内、得利于课外的效果,课余时间必须保证跟进式阅读。这就需要老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紧跟课堂内容并步步为营,让作业设计具有连贯性和可持续性,实现课内和课外的无缝隙连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