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刘英英
(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思考,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近来我区在教研员林主任的带领下,开始了课堂“六自主”的研究,其中第一个“自主”就是“自主提问”,因此我也开始了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能力的尝试。在发现学生不敢提问、不会提问等情况之后,通过摸索,总结出几条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建议。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只有有了问题,学生才能更好、更有方向地去思考和探索。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专门的环节,留出学生自主提问的时间,让学生的学习围绕着“问题”展开。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提问“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和本节课的内容有关,也反应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疑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一堂课的学习,那么课堂效率必会提高。如在学习《百分数》时,教师提出上述问题,学生就提出了很多有质量的问题:如“什么是百分数”“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怎么学习百分数”等。下面的教学环节就可以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促使学生思考探究。每一节课如果都能有这样一个环节,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有自主提问的意识。同时在课堂中,只要教师“舍得”花些时间专门留给学生提问,学生就能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提问能力自然也能得到提升。
有时也会有学生提出一些与数学无关或与课堂主要内容无关的问题,教师不必太心急。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由原来接受知识的状态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状态,学生才能在长久的锻炼中逐渐地“敢”问问题,走好这一步,才能有学生提问能力的后续发展。
有些教师在课堂中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虽然打着“自主探究”的旗号,却还在带着学生探究,常常出现教师“扶”的太多。学生并非没有能力去发现并提出问题,而是缺乏“自主提问”的机会。在之前的教研活动中,听了一节《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一步步带着学生去验证、讨论,每一次验证之前,帮助学生精心准备好所用学具,做足铺垫的工作。但是在听课过程中,我产生了一点疑问,所有的矛盾似乎都是教师为学生准备好的,能不能将教学环节设计成大板块教学,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矛盾,从而提出问题呢?如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环节中,课前给学生准备好长短不一的小棒,让学生去围一围,在交流中发现矛盾:有些可以围成三角形,有些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提出“为什么这些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呢”、“什么时候小棒就能围成三角形了呢”。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提问安排小组探究,比较观察它们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在探究之前,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可以互相提出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可以留着全班交流。探究之后,学生小组汇报交流时,还可以再次给学生机会“你对他们的汇报有疑问吗”。在一次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并且能真正自主提问、自主探究。在这样有提问机会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想问、会问,在与同伴互相质疑、讨论的过程,孩子会逐渐地喜欢提问,能带着问题思考、学习,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想让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也是有法可循的。在平时教学中需要总结学生自主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学会提问的技巧。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课本中常常会出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的安排为了考察学生提问的能力,同时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问题进行模仿比较,逐渐学会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问题。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针对不同的内容有意识引导“问”的方法。如在学习新的内容时,可以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展开提问:“是什么”、“怎么学”、“跟以前学的有何不同”,针对已有的方法,带着“还有几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等问题展开思考;由这些问题开启一节课的思维旅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学生可以提问“为什么要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怎样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跟以前学过的策略有什么不同”等,“问”出了一堂课的精华。
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其思维能力的体现,数学课堂上给孩子充分的锻炼,让学生学会自主提问,给学生留出自主提问的时间和机会,当学生有了自主提问的能力,可以在自主提问中提高课堂效率,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益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也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路上走得更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