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4-05-09

姚诚

农村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薄弱环节。农村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条件有限,师资力量匮乏,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免不了会出现学困生。学困生的教育问题是当前农村小学教育工作的核心重点,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导致学困生形成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主要和学校、社会及家庭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有所不同,这也使得每个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所以,应当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更好地解决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应对策略。

一、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农村小学很多学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信,自我评价比较低,且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受到父母、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心理上非常敏感和脆弱,也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影响学习成绩,甚至出现厌学、逃学的不良行为。学困生大多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存在问题,缺乏学习兴趣及意志力,自控能力也非常差,上课不专心,不爱思考,经常抄袭作业,当学习难度与负担慢慢增加时,便容易放弃。学习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学困生大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和学习,没有深入理解与掌握知识的深层含义与内在联系,学习的知识点比较零散,不能做到学以致用,时间一长,便会忘得一干二净。

(二)家庭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在学困生中几乎超过4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或者父母离异,许多学生跟着老人生活,而老人自身文化素养比较低,无法给予孩子良好的指导教育,学生缺乏关爱与监督,缺乏学习主动性,从而影响学习。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农村大部分孩子的家长文化素质非常低,没有足够的能力与时间辅导孩子,这样也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孩子的思想、行为等方面会发生偏差,从而导致学困生的形成。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老师的事情,因此,与教师之间缺乏良好的配合,也让教师的教育工作积极性备受打击,学生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甚至有些不切实际,也未对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或者对孩子无暇顾及,任其发展,对孩子的学习不关心,导致孩子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学校因素

农村学校大多数教学基础设施简陋,且教师队伍的年龄较大,同时,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部分教师重点关注成绩好的学生,放弃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甚至个别教师经常辱骂、嘲笑、体罚差生,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恐惧、厌恶的心理。学校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在进行统考评比时,不让学困生参加,这样会造成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并且产生消极态度,失去积极性,导致其学习更加困难。

(四)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与价值观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很多人越来越推崇金钱至上的观念,长此以往,自然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孩子在学校时,由于缺少父母的关心,容易被网络吸引。由于孩子年龄较小,分辨能力较弱,所以很容易会误入歧途,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影响学习。再者,部分差生也会宣传“读书无用论”的负面思想,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部分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其心理压力很大,容易出现心理偏差,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长期下去,问题得不到解决,形成恶性循环,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二、农村小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一)关爱学生,帮助学困生重拾信心

学困生内心脆弱、敏感,且缺乏自信,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关心与认可,教师应当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安抚其心理,给予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在其进步时,应当给予肯定及鼓励,增强其自信心。比如,对于学生做错的题目,可以婉转地指出错误,并耐心为其讲解,指出学生做得好的地方,不过度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等都给予学生莫大的认可与鼓励,如在日常批改作业或试卷时,写下鼓励的话语,学生会倍感激动。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只有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及成就感时,才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师生更多地注重考试成绩,通过题海战术进行反复练习,课堂上也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内容,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尤其是农村教师,因自身专业能力与授课技巧有限,导致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化,灌输式教育理念依然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很容易会成为学困生。因此,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与优化教学方法,良好的课堂氛围对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实施分层次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作业按照阶梯式布置,层层递进,让学生能够学有所获。实施分层教学,可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三)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不断提升学习效率,并且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所以,必须加强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也是当前农村学校教育的核心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加强对学困生学习行为习惯的转变是非常关键的,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愿意去思考,并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

(四)有针对性进行辅导

每个学困生自身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实施个性化教育,针对学生自身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可开展个别辅导。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基础知识补充;对于学习方法不正确的学生,应当帮助其纠正学习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心态存在问题的学生,要与其深入沟通和交流,帮助其调节心理问题,使其心态平稳。对于难点问题,教师应当给予个别学生单独辅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回答,并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认可,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探讨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及学习的乐趣。个别辅导能够有效提升学困生转化的实际成效。

(五)加强家校合作教育

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家庭因素也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刚刚踏入学校的小学生,其独立意识较差,还比较依赖父母和家庭,此时,父母的正确教导是非常关键的。同时,父母应当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鼓励,让孩子能够尽快适应学校的新生活,如果家庭不和睦,会使得孩子的心理压力过大,对学习充满恐惧、无心学习。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从小过度溺爱,久而久之,孩子便会产生懒惰、任性的性格,且不愿意思考,动手能力较差。针对以上问题,应当加强家校合作,孩子的教育并非只是教师的义务,更是家长的责任。学校方面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與家长加强沟通和交流,通过各种活动搭建教育的纽带与桥梁,最大程度上发挥家校教育的作用。家长可以协助教师对孩子加强心理辅导,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农村小学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乎农村地区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果,与建设和谐稳定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因此,为了保障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效率,就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分析具体原因,充分结合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资源的力量,共同努力,积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保障学困生转化工作高效、有序进行,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