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考散文阅读命题分析与阅读导航

时间:2024-05-09

潘蔚

近年来,语文学科的人文特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重,与此相关,散文这种文体也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散文阅读题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散文这种文体的特点不了解,缺乏文体意识;二是对散文“考什么”“如何考”不明确,以致心中无数,答题时只能跟着感觉走;三是对散文“读什么”“如何读”未能把握,对散文的答题技巧未能熟练掌握,不理解文本内容,缺乏文本意识,缺乏答题意识,以致答题时无的放矢,失分惨重。针对以上情况,笔者结合部编版教材以及近几年的中考散文阅读题,谈谈散文的文体特点、中考考点、阅读导航以及答题技巧。

一、知识链接

散文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在初中教材中,主要有三种不同类型的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叙事散文如《散步》《秋天的怀念》等,抒情散文有《昆明的雨》《白杨礼赞》等,哲理散文有《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等。这三种散文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组织材料结构成篇比较自由,可以谈古论今,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叙事、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都可以运用。而神聚,则是指散文往往具有明确的立意和主旨。散文的语言大多优美明亮,感情丰富真切,素有美文之称。

二、考点透视

中考对散文的考查,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为命题依据。课标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相关要求是: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由以上要求可见,“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表达”是文学作品的关键考点,这些能力也最能体现阅读者的核心素养。综合近年来的中考散文试题,常见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感受艺术典型(人、景、事)、理解主题内涵(境、情、理)、欣赏艺术效果(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脉络结构、记叙顺序)。举例如下:

从上表可见,读懂散文,增强阅读意识,培养深度阅读习惯,是考场得分的关键。

三、阅读导航

怎样阅读散文呢?关键是抓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研究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猜读标题,揣摩文意

“读文先读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凝聚着作者的文思与情结。标题或概括内容,或点明主旨,或表达情感,或提示线索,或运用象征。猜读标题,能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主旨,尤其是对散文这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更是如此。

如2018年考查的《笔下犹能有花开》,首先想到的是:笔下为什么能有花开?这“花”有没有特殊的含义?作者借“花开”抒发什么情感?2019年考查的《灯如红豆》,文章写的是什么灯?这灯可以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吗?它有什么意义?

就这样带着对题目的猜想来阅读全文,就能快速揣摩文意,把握情感,直達主旨,不会一叶障目,为散文自由的形式所惑。

(二)理清线索,把握思路

散文具有“形散”的特点,其实“散”的外在形式里往往蕴含着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明晰的脉络。阅读散文时,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全文,在了解文章“写了什么”的同时,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从而理清线索,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文章的线索,或人,或物,或是时间的推移,或是空间的转换,或是作者的经历、情感。有的文章,是双线并行,阅读时,要注意抓住两条线:一是明线。叙述线索可按场景的转换、观察点的转移、事情的发展等展开;二是作者的经历、感情线索,这是暗线,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感情,体现作者对人态度的变化、对景物的喜恶、对事情的判断。如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全文交织着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指小桃树的发展历程,暗线指作者自身的经历。只有抓住这两条线索,才能真正读懂这篇散文的内涵。

2019年考查的散文《灯如红豆》,在猜读标题后,将焦点聚在“灯”上,捕捉住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就能快速了解本文写的是不同时期、不同人物与“小油灯”有关的故事,全文围绕“灯”组织材料,“灯”就是文章的线索。抓住这一点,“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一题的解答就有了方向。

(三)找准文眼,探究主旨

文眼是指文章中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内容的关键性的语句,或是有深刻含义,或是标明文章主旨,或是在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散文“形不散”的具体表现。阅读散文时,只要抓准文章的关键词、句段,就能够带动对文章的理解品读。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内容较多,阅读时难以把握,但能找到“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一“文眼”,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为何运用那么多的笔墨去描写许多植物和动物,又为什么详写夏夜听故事,冬天雪地捕鸟等细物琐事,目的在于说明那里是作者儿时的“乐园”。又如,藤野先生中的“伟大”是关键词,老王中的“不幸”是关键。这些关键词句,能开拓意旨,成为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因此,自然就成为散文阅读中命题的热点。

如《灯如红豆》一文中,“灯如红豆最相思”就是全文的文眼。找到这一文眼,也就抓住了“我”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这一主旨。

“文眼”不一定都在文章的开头,有的在篇末,有的文章的标题就是,有的不在一处而在多处,阅读时要靠自己去体会、去归纳。

(四)品味语言,理解含义

散文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美,它像诗词一样凝练、优美、形象、含蓄,又像口语一样浓淡皆有,自然流畅。中考散文阅读经常要求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句进行赏析。赏析散文的语言时,首先要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品析的语言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次注意把握好角度,还要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分析表达效果。

(五)鉴赏技巧,理解手法

所谓“情欲信而辞欲巧”。“情”是指散文的内容,“辞”是指散文的形式,“信”是情真意诚,“巧”是通畅美巧。散文的内容应该充实雅正,形式应该华美巧丽。散文的手法不拘一格,不循一路。它可以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于一炉;可以通过回忆、对比,将穿插、倒叙、呼应等结构手段交互使用,造成文章波澜层递的气势;可以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等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还可以大量使用象征、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组成情深意挚、色彩纷呈的艺术画面。中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如《笔下犹能有花开》一文中要求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灯如红豆》要求回答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都是考查散文的手法和技巧。

四、真题演练

雪 人

肖复兴

今年冬天,北京下了场大雪。雪一下子堆得老厚,白皑皑的,路上像铺了一层绒绒的地毯,这真是北京城难得见到的美景 。

那天清早,我看见路旁一家小餐馆前堆起了一个雪人,是在这家餐馆打工的几个外地年轻人冒着严寒堆起来的,他们冻得满脸通红却堆得兴致勃勃。雪人挺漂亮,胡萝卜插成的鼻子,彩纸做成的眼睛,用花花绿绿的挂历叠成的贝雷帽,手臂里还夹着一根长长的树枝,枝头上挂着几个彩色的气球和几片彩色布条做成的小旗子……雪人融入了几个外地年轻人尽情的想象,是冬天和他们彼此赠予的最好的礼物了。那时,天上的雪花正在飘飘洒洒,街头一片冰清玉洁,宛若童话的世界。那个漂亮的雪人仿佛活了一样,在这飘飞的雪花中轻盈地舞动……

这个漂亮的雪人引来了不少过往行人的注目——它确实堆得挺别致可爱的。有的人还跳下自行车跑过来看看它,开心地一笑。特别是孩子们,围着它打雪仗,笑声随着雪花飞扬,溅得四处都是。在雪小些的时候,许多家长回家拿来照相机,领着孩子和这个漂亮的雪人合影留念。这个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诞生的雪人,给这条街增添了不少的欢乐。

雪停之后,因为气温依然出奇的冷,雪许多天不化。缺少了雪花的陪伴,这个漂亮的雪人显得有些寂寞。人们渐渐失去开始见到它时的兴致,走过它的身边,连看都不看它一眼,它便显得越发孤零零。因为缺乏飘落的雪花的装点,又因为来来往往汽车排放的废气和附近工厂烟囱冒出的烟尘的污染,仅仅几天,雪人就变得灰蒙蒙、黑黢黢的了,仿佛是一个受冷遇又受气的灰姑娘了。

接着,没过两天,雪人手臂中夹着的枝条上的气球破了,彩色布条做成的小旗被人随手扯下来扔在一旁;然后,雪人的胡萝卜鼻子被拔下来狠狠地插在肚子上,漂亮的贝雷帽被撕成碎片撒满一地;雪人已经无可奈何地残疾,但还有人不放过它,路过它的身旁的时候,狠狠地朝它的身上踩几脚,雪块坍塌下来,雪人的头、胳膊……随着就掉落在地上。雪人再不是雪人,成了一堆臟兮兮的垃圾了。

一个漂亮可爱的雪人,就这样在人们的手中被创造、被破坏了。

让我多少感到痛心的是破坏它的人大多是可爱的孩子。我亲眼看见好几个孩子路过它的身旁,毫无缘由地踩它,把它当成靶子,拿雪块、石头砸它。而这些孩子里有不少恰恰在前几天还围绕在它身旁,欢乐地打雪仗,或者脸上绽开酒窝和它合影留念。

我更无法理解的是参与破坏的还有当初创造它的人们。小餐馆里的那几个外地年轻人出来倒脏水就那样毫无顾忌地倒在雪人身上,尤其当雪人坍塌,剩下的半拉身子更成为他们倒脏水倒污物的垃圾桶了。

看来,雪人最好的命运,是在雪天里诞生,然后立刻消融在雪后的阳光下,消融得没有一点影子。这样,它只会看见我们人类欢乐的前一半,不会看我们随心所欲破坏的后一半。

(选自《无缘无故的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2年版,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按要求填写下表。(4分)

2.选文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4分)

3.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1)体会下面语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特别是孩子们,围着它打雪仗,笑声随着雪花飞扬,溅得四处都是。

(2)假如你是文中的雪人,当小餐馆里的那几个外地年轻人毫无顾忌地将脏水倒在你的身上时,你会想到什么?请以第一人称揣摩一下雪人的心理活动。

4.联系文章,说说雪人的命运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5分)

《雪人》阅读参考答案:

1.赞美、高兴、遗憾、心痛(4分)

2.如:“漂亮的雪人”开始被人们喜爱、欣赏,后来被冷落、被破坏,前后的遭遇构成强烈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它的喜爱和痛惜之情。(4分)

3.(1)“溅”字化无形为有形,传神地描绘了热闹欢快的场面,表现了雪人带给孩子们的快乐。(2分)

(2)能联系全文,将之前被创造、被欣赏的快乐和后来被冷落、被破坏的痛苦、不解心理写出来即可。(2分)

4.要教育孩子们学会珍惜和爱护美好的事物;要尊重创造性的劳动;要唤醒人们珍爱美好生活的良知;要重视保护环境。(5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