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于辩论中成就自我

时间:2024-05-09

杨进

对我来说,加入辩论队并不是心血来潮的突然举动,而是我“蓄谋已久”的愿望,这个愿望终于在大学里得以实现。

早在入学前,我就对大学里的各种社团充满了向往,它们能让大学生活变得格外丰富多彩。在接到成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我第一时间上微博、贴吧等各大网络平台详细地了解了学校里的各个社团。一番“打探”后,最令我心动的就是辩论队,看了学长学姐们的详细介绍,我几乎是当即便下定决心,不管考核有多难,我都要去尝试一下。

初试辩论,成功入围

都说辩论队的招新考核是最难的,我也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特别是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辩论,对辩论可以说是完全不了解,有关它的印象也仅仅停留在两方队伍针对一个问题展开探讨,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这使得考核难度对于我来说更加大了。

还记得考核总共包含了三个环节,其中有两轮面试,还有一场新生赛。两轮面试倒都还比较轻松,一面是學长学姐们问我们一些基础问题,了解我们的基本情况;二面是抽取一个辩题,给我们十分钟准备时间,让我们自拟论点做一段三分钟论述,并回答学长学姐们的提问,以此来考查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二面时,我以最快的速度整理好思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举了几个可以用来佐证观点的例子,磕磕巴巴地做完了论述。说完后,一位学长带着赞许的目光点了点头,并告知我接下来会举办一场新生赛,他们会根据辩手的表现来判断他是否适合进入辩论队。我起身鞠躬道谢,并表示自己一定会去参加。

后来学长在回忆这次面试时,说看得出来我虽然有些紧张,但逻辑清晰,表达流畅,也不怯场,因此对我的初印象很好。

接下来就是重头戏——新生赛。新生赛中一共有十六支队伍,两两对阵决出胜负,总赛程长达一个月。我与班里的另外三名同学组成了队伍,就这样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辩论。

第一场比赛的辩题是“当代青年人更应该去往远方/留在故乡”,我们是反方“留在故乡”。我选择了一辩,是场上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但场下任务最为繁重的辩位。在带队学姐的帮助和指导下,我们从零开始学习辩论,了解辩论的整个流程,了解每个辩位的特色与职责,了解立论、申论、驳论、结论各个环节,也会去观看一些被誉为“神仙打架”的辩论赛视频来汲取灵感。那段时间很辛苦,每天都在跟辩论打交道。我也经常在凌晨一两点给学姐发送修改过无数次的一辩稿后,偷偷在心里吐槽一句“打辩论也太累了”。但累归累,我深知自己乐在其中,也从未动过要放弃的念头。

可能是第一次打辩论的缘故吧,上场前我很是紧张,害怕在被提问的时候说不出话来。轮到我立论时,我故作镇定地站了起来,用足够洪亮的声音开始念早已烂熟于心的一辩稿,掐着时间陈述完了我方观点。所幸正方四辩所质询的问题都是我们在比赛前预测到并且早有准备的,此时的我也有了自信,对答如流,还算稳妥地守住了我方论点。在后来的自由辩环节,我逐渐进入了比赛状态,莫名有了一股冲劲,开始频频起立发言,高强度输出。第一场我们成功以6∶3的成绩胜出,我也因为评委的垂青而拿到了最佳辩手。我切身体会到了辩论带给我的快乐,比赛结束后,竟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接下来的第二场我们侥幸胜利,却在四进二的半决赛中铩羽而归,没能成功晋级决赛。但在这三场比赛中,我已经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能力展现了出来,并成功被作为评委的学长学姐们看到,博得了他们的青睐。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成了辩论队的一员。

千磨万击,厚积薄发

在我们学校,辩论队常常被戏称为“门槛最高的部门”,因为其考核标准最为严苛,考核方式最为繁琐,而且队内日常训练的强度也是其他部门望尘莫及的。但也正是由于学长学姐们费心劳力组织的这些队训、交流赛,我才能于训练中学理论,于实践中见真知,不断突破自我,坚定对辩论的热爱,并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我们每周都会花两三个小时进行一场队训,学长学姐们将自己总结出来的辩论经验做成PPT来进行讲解。我自以为在打新生赛的时候就已经将辩论赛了解得比较透彻了,直到正式开始队训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真是坐井观天。我意识到了自己能力的欠缺,因此每一场队训我都认真听,用心做好笔记。但只是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很容易一上场比赛就感到脑袋空空,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反驳对方,直到比赛打完了之后进行复盘,才恍然大悟道:“咦,这种问题好像队训的时候讲过应该怎么回答,怎么在场上的时候就是不会运用呢?”

发现了这一问题后,为了强化训练效果,模辩应运而生。但由于每周队训时间紧迫,所以每次只能给我们十五分钟的时间来准备,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在十五分钟内,完成破题、立论、查资料、找事例、准备辩论稿等一系列流程。在新生赛时期习惯了长达一周的准备时间的我,在这不够宽裕的十五分钟内真可谓是忙得焦头烂额,被别人质询得哑口无言也是常事。次数多了之后,我长久以来的自信心开始崩塌,甚至怀疑自己究竟是不是打辩论的那块料。但学长学姐们从未苛责过我,他们只会在每场模辩过后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问题所在,并分析这种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用什么样的思路来驳斥对方的观点更为合适。我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与磨炼中不断积累经验教训,逐渐学会如何应对场上不同的局势,学会直言指出对方的论断有哪些不合理之处,学会配合队友更好地输出论据,在大逆风的劣势情况下也要尽自己最后的努力阐释我方观点,而非轻言放弃……

不负热爱,砥砺前行

辩论占据了我大学里绝大部分的空闲时间,我每天不是正在打辩论,就是在准备辩论的路上。我也曾经因为接二连三的队训和交流赛而叫苦连天,最忙的时候,我连续一两周都熬夜到凌晨和队内的小伙伴们讨论辩题、复盘比赛。我的室友笑我说“连期末考试都没这么用功过”,仔细一想好像还真是这样。

有时候面对着一大堆需要论证的数据和资料,一大篇需要反复修改的辩论稿,我也会在不经意间有过犹豫和动摇的念头。“花了这么多时间来打辩论,又不能提高绩点,真的值得吗?”我时常在心里这样问自己。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我也认真思考了很久,最终得出的答案是: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打辩论对我的绩点确实并无明显益处,但我从中学会了太多课堂上根本接触不到的东西。在比赛前,我们需要查阅多方资料,并将其整合起来,检测其真实性和权威性,判断其是否有较强的说服力来佐证我方观点。而赛场必备的辩论稿,也是经过多次“鸡蛋里挑骨头”式的打磨,才能做到不让对方抓到一丝可以反驳的机会。辩论不仅使我的资料查阅能力和写稿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而且对我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也是一种训练。辩论,是以理而辩,以据而论,绝非信口开河,任何一个观点的成立,都必须要有较为完整的逻辑链,并且需要大量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方可论证成功。一篇辩论稿,往往只含有两三个论点,却需要一篇千字左右的有理有据的一辩稿来进行论述。在辩论队摸爬滚打了两年后,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逻辑思维较之从前要更为清晰、严密,看待问题也不再那么片面化,而是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其成因、利弊,并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些都让我充分意识到,辩论带给我的远比绩点更为重要。

还记得熊浩学长曾经在给新国辩的判准里写道:“你是孤天里的鹤,不是一堆写满字的纸。”每一位辩手都是特立独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绝非是囿于比赛成败的囚徒。理论不辩不明,辩论的存在就是为了寻求真理。我们在辩论场上释放活力,在辩论场上激情角逐,就算失败也只是短暂的谢幕。当我再一次在辩论场上起身,重复那句已经说过千百次的“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时,我知道,我也是一只孤天里的鹤,正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一个个精彩时刻。我想,这就是辩论带给我的意义。能够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走进辩论队,在辩论中成就自我,这又何尝不是在学业之外的另一种成功,它带给我的成长会让我终身受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