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赵玉渊
人际交往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是别人和自己的分割线,是交往中的“分寸”和“尺度”。而所谓的“边界感”,就是一个人察觉人际边界的感知能力和在社交中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
有一类人,他们可以与陌生人热火朝天地聊天,但当要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极大可能会有心理障碍,与人的交往只能浮于表面,无法更进一步。他们的心像一个大房子,这个大房子的大门总是开着的,房东永远是妆容精致、热情好客的,大厅里总是人来人往、欢声笑语的,但卧室的门永远是上着锁的,客人们永远不知道素颜的房东长什么样子。房东也想向友人展示最真实的自我,却总是在最后一刻产生莫名的恐惧,继而回避交流。
有人会说,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社恐”吗?其实不然,社交恐惧症者惧怕一切不熟悉的社交场合、惧怕一切不熟悉的人。“社恐”会影响个体的职业选择与日常生活,而亲密关系建立障碍者则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出异常,甚至在外人看来是个“活泼人”。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一是程度不同,亲密关系建立障碍者害怕与人进行深度交往,“社恐”除家人外几乎害怕与所有人交往;二是诱发原因不同,亲密关系建立障碍者的恐惧大多来自童年创伤或某一个创伤事件,“社恐”的形成原因则复杂得多,除了原生家庭的影响,还与成长环境、个体本身的心理与生理都有关,甚至可能追溯到基因的问题;三是产生的后果不同,亲密关系建立障碍者其社会功能不受影响,问题产生时多为内隐式,而“社恐”者严重时会到不能出门的地步,其表现形式多为外显式;四是主观性不同,亲密关系建立障碍者是在人际交往中的最后一步上刻意保持距离,拒绝过度亲密,“社恐”则是连第一步都很难迈出。
为什么有些人在建立亲密关系时会产生恐惧呢?其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所有恐惧症背后都有不同的动力,须具体原因具体分析。普通原因一般有以下三种:
1. 童年时期的亲密关系受挫,产生矛盾型的依恋关系
这类人往往在童年时期没有跟抚养人建立起良性的依恋关系,譬如父母在其犯错误时常把“我不要你了”挂在嘴边,让个体在自己随时会被丢弃的恐慌心理中成长;或者亲人不在身边,孩子独自成长起来的。其潜意识中缺乏安全感,会无意识地降低对他人的信任感,成年后也难以与他人进行深入内心的交流。这一类个体在留守儿童、父母关系不和、父母一方过早去世、父母管教过于苛刻的家庭中较为常见。
2. 被重要伙伴伤害,产生回避型人格
比如一位高中女生把自己暗恋的事情告诉了闺蜜,并让她代为转交自己写给男生的信,结果这位闺蜜把信的内容散布出去,让该女生受到嘲讽,一度不敢去学校。虽然后来在家长与老师的鼓励下重新踏入校园,但她不敢再与身边人走得过近。这类人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迫切希望从他人那里得到关爱,却又担心自己的感情付出得不到回应、担心被背叛,于是在患得患失中慢慢地回避亲密关系,与每个人都难以交心。很多有亲密恐惧症的人,都是因为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害怕让自己的内心完全暴露在别人面前。
3. 自我意识不够强大,害怕被人左右
部分个体不愿为了亲密关系中的他人妥协或丧失自我,但过于弱小的自我意识很容易让其在亲密关系中丧失自我。他们不愿意被人牵着鼻子走,可又容易受他人影响,为了自我保护,故而抗拒亲密关系。
那么,我们如何在建立亲密关系时做到坦坦荡荡呢?
培养自我察觉的习惯,调整合理的自我认识
当在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产生恐惧时,个体可以如此自省:“我为什么在此刻感到恐惧,恐惧来自所有人还是某种关系内的人。”个体要能够察觉自己不安情绪背后的真实需要:我是真的不需要有人更了解我、更爱我吗?如果需要,那为什么一旦对方想加深了解,想给予我更多的关怀与友爱时,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要逃离呢?我到底在逃离什么?是眼前的人,还是一段可能会对我造成伤害的关系。
如果你仅仅是想逃离眼前这个人,那么你随心所欲;如果不是,请不要过早地画地为牢,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总会安排一些让你不顺心的人或事刺激你。成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人如果想要生活得好,就不能拒绝成长。逃避、停滞不前,只会将你困在一个隐形的深渊里,与真正的幸福失之交臂。
减少不必要的心理防御,提高自我效能感
部分个体固执地认为:在某种关系里,我总是失败的,我什么都做不好,别人嘴上不说但心里一定对我很失望。于是,他们就躲到了心灵上的“安全屋”里去了。尤其是高中生,他们非常在意同伴对自己的评价,这是高中生的年龄特点。我们要学会调控自己的这种恐惧情绪,没必要把很多未知的事情想象得很严重。人类要正常地生活和保持身心健康,就需要在亲密关系中经常与友人愉快地交往。因为亲密关系中包含有人的归属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人在任何一個阶段都需要归属感。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走上工作岗位后,归属感则来自事业与朋友圈。
所以,请增强自信心,多进行自我鼓励,尽量合理化对方的态度,如对方今天对我很冷淡,估计是心情不好所致;对方对我不够热情,那是因为性格内向害羞。总之,正常化对方的言行,不产生负面的自我评价,尝试一点点敞开心扉,逐步接受周围人善意的靠近。任何一个关系的建立都是循序渐进的,不可操之过急。高中生群体对此更适宜采用MBCT(正念认知疗法)。
降低对人际回应的期待
你越在乎一件事,那件事就越会伤害你。过于期待他人的理解与爱,就会很容易对他人感到失望。有一类人与他人相处伊始就掏心掏肺、热情似火,拿出一百分的诚意对待别人,同时,他们也期待别人给予一百分的回应。可是,别人的回应却往往和自己的期待不相符。久而久之,这类人就开始对他人若即若离的,对交心这种事有一种排斥感。
实际上,没有谁是你肚子里的蛔虫,也没有谁一定会完成你的期待。对别人有过高的期待,换来的往往只能是失望,从而剥夺你的幸福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所有期待是一切精神痛苦的根源。”学会对别人降低期待,在真诚待人的同时也多爱自己一点,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从容。
重塑认知,赋予过去的伤痛经历其存在的意义
过去发生的不可改变,聪明人要做的就是过好当下,展望未来。与其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前进,不如改变认知、调整思维,寻找过去的创伤在自己人生道路上有价值的那一部分。
创伤发生时,必然是给个体痛苦,其意义当然是负面的,但把创伤事件放在人的一生当中去看,是不是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呢?比方说,这件事促进了个体的成长。也许你会说,这是不是有点自欺欺人?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曾经说过:“我们最大的自由,就是选择态度的自由。”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想想过去的那些创伤,它也许是现在精神成长的一种方式,过去的挫折淬炼出了更好的你。
采取系统脱敏法,习得亲密关系的建立
系统脱敏法是应用“抗条件作用”原理以解除个体与恐惧有联系的行为。先建立恐惧等级表,罗列出让自己容易恐惧的事件,用1—10 的数字依次标注出恐惧事件。1 的程度最轻,10 的程度最重,然后脱敏:恐惧——放松——恐惧——放松……即从1 开始挑战自己,每次挑战成功,就放松一段时间,然后去完成下一个目标。同学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请专业的心理老师协助。心理老师针对这类同学一般都是采取团体辅导的方式,即建立自我成长小组,鼓励大家自我暴露,继而抱团取暖、相互救赎,这样有利于一起疗愈。希望同学们放下戒心,积极参加。EDC8AA3D-E5CA-4DB1-87D6-894B8DBF3E5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