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告别成长之“伤”,重拾爱和阳光

时间:2024-05-09

近年来,“原生家庭”一词被讨论得越来越频繁,从而衍生了很多反映原生家庭生活的影视剧,如《都挺好》《狗十三》等。一个人性格的养成,与家庭氛围息息相关。童年经常受到苛责的人,成年后可能更容易自卑、否定自己;从小缺失父母关爱的孩子,往往更容易缺乏安全感……

家本应该是人们温暖的港湾、坚实的后盾,为何会成为“伤人”的地方?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成长印象

“我有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因为对原生家庭的不满,尤其跟父亲之间极不好的关系,导致年轻的时候出现很多问题,直到40歲以后,才慢慢走出这个阴影。”

高晓松曾经在《奇葩大会》上坦言,以前从不相信原生家庭这个东西,直到最近几年走出来了,才发现原来小时候自己爱较劲,不喜欢别人干预,很不讨人喜欢的性格,都跟父亲对自己的干涉有关。

“打我记事起,你就从没待见过我。”

“你是女孩,我们只负责养你到18岁。”

电视剧《都挺好》的女主角苏明玉成长于一个母亲强势、重男轻女和父亲软弱的家庭里,从小在家里受到的待遇与两位哥哥截然不同,想买复习资料却不能得到母亲的资助,想去清华大学却只能上免费的师范大学……成人后的苏明玉凭借自己的努力过上了好生活,却一直被说冷漠。

“我平常是个很不自信的人。”

“我说我考上中戏了,(录取通知书)拿来了(母亲)看了一下扔一边了。她说你那一盆衣服没洗呢,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高兴。”

即使成为著名导演兼演员,姜文有时仍旧显得不自信。他一直希望得到母亲的认可,可惜直到母亲去世,两人都没有达成和解。

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心理成长和行为模式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爱的缺失和爱的过度,对孩子而言都是一种伤害。然而,我们讨论“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并不是要挖掘出原因之后心安理得地把自己的问题归结到原生家庭上,然后继续维持原状,而是为了更了解自己,再以原生家庭所塑造的自己为起点,去寻找更好的自己。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打破原生家庭的桎梏,走出“魔咒”,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