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TOPCARES预期学习效果的课程形成性考核设计与实施

时间:2024-05-09

李薇

摘   要:考核评价是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评估手段,是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抓手。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以OBE“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及学校TOPCARES教育方法为指导,凝练出“目标导向、学生中心”的形成性考核基本原则。学校深化TOPCARES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围绕预期学习效果,打通专业、课程及考核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了基于课程预期学习效果的课程考核设计框架,建立了促进学生发展与目标达成的可持续诊断改进机制。课程考核改革设计理念工作应用学校智能信息平台,自动、实时、客观地评价教与学。

关键词:TOPCARES;形成性考核;预期学习效果达成;目标导向;学生中心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1)11-0093-04

一、引言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不断向纵深推进一体化TOPCARES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真正的对接融合。学校实施混合式教育改革以来,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成果,围绕TOPCARES能力指标,逐步打通专业、课程、项目、活动、资源的教学逻辑关系,切实把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实践能力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深化TOPCARES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中,课程考核同属教学活动、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兼具辅教促学和诊断评估的重任。反观学校课程考核,部分课程仍存在内涵质量不达标、作用效果发挥不足之处,反而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成为“卡脖子”环节。特别是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考核,未充分发挥促进(To Improve)作用。具体体现在形成性考核的方式与内容缺乏实质意义、考核未覆盖全体学生、不能有效促进学生达成课程预期目标、考核评价结果缺少科学分析、课程教学与考核持续改进工作盲目随意、学生不知道考核任务和评分标准、多半考核评价无反馈以及教学工作出现闭环断裂点等方面。教育教学改革不落实到课程,不落实到课程的考核改革,无异于“行百里路者半九十”。如何一体化设计实施形成性考核,将TOPCARES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落地,是本轮课程考核改革研究的重点。

二、TOPCARES目标导向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1.考核体系构建逻辑

系统化设计与科学化实施形成性考核要处理多方面关系,具体包括考核与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处理好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的支撐关系,处理好形成性考核各要素之间的一致性关系。

(1)系统设计专业、课程、考核的逻辑关系

基于TOPCARES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学校各专业在TOPCARES一、二级能力指标范畴内,选取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指标,并将三级指标进行“专业化描述”。以TOPCARES三级指标为纽带,建立专业层面到课程层面的逻辑关系,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指标自上而下地正向科学地分解到课程(包括项目、活动、毕业设计等)中。

课程层面则将分解下来的能力指标和课程目标进行“课程化转化”,从学生角度描述成可评价的预期学习效果,再以达成预期学习效果为目标,重新凝练各预期学习效果的关键知识点及能力点(简称KT点),系统规划支撑预期达成的系列活动与资源。

形成性评价是保证工程教育达到毕业要求以及课程达成预期学习效果的重要评价工具和手段。教学实施落实到考核环节时,同样应以预期学习效果为目标导向,并以学生为中心反向设计考核方法策略,建立促进学生发展与目标达成的可持续诊断改进机制。

(2)系统设计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

泰勒的目标评价理论及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均提出,评价是根据预先的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评价的过程,实质上是判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实际实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目标达成度)。根据不同的目的和用途,考核评价一般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关系如图1所示。

形成性考核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有效跟踪与检测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及时发现学习问题、帮助学生达成课程目标而进行的过程评价。终结性考核也称为总结性考核、成就考核,是一种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课程的学习效果,评判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而做出的结论性评价。[1]

形成性考核应有利于支撑学生在终结性考核时取得良好成绩,与终结性考核之间存在着逻辑上内在一致性和实践中的不可分割性。过程考核通过评价、诊断、引导,从知识能力方面强化学生的学习基础,解决学习的重难点,从改进教学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现存问题,从学习支持方面帮助学生自我认知、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终结性考核则全面验收和检测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公正、客观地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度、教学质量、学生全体及个体的预期学习效果达成度,全面分析问题及改进策略,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质量。

(3)科学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考核

课程形成性考核设计时要遵循“目标导向、学生中心”的基本原则。

①目标导向是指以预期学习效果达成为核心目标。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是考核的起点和终点。考核的目标导向应具体全面,在客观地检测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聚焦学生能力提升和课程目标达成,同时不要忽略学生价值观或其他情感因素的良性发展。对于课程重点难点知识和高阶能力指标,例如知识整合能力、创造性思维、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等能力,宜多阶段、多角度、多形式地反映学生预期学习效果达成情况,保障全体学生趋向目标达成。

②学生中心是指形成性考核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构主义核心思想认为,学习是个性化产物,由每个学生通过将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而建构。[2]基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基础(如沉思型、依存型、外控型等)的不同,在既定、统一目标达成的基础上,考核设计人员首先要认同学生的差异、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发展,通过对学生扩大机会、分级考核帮助学生在各自起点的基础上有所提升。能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观察和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帮扶,帮助学生达成目标。[3]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学生在考核中具有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的制定者、参与者,以及考核的评价者等多重身份,而非消极的接受者。

2.形成性考核的步骤与要求

形成性考核具体实施时基于“目标导向、学生中心”基本原则,课程考核在具体实施前,教师应开展系统分析。根据课程知识、能力、素质对应的预期学习效果不同,選取考核方式,实施评价后通过及时分析与反馈,持续改进教与学,方可发挥考核诊断、导向、反馈、强化和激励的作用。基于课程预期学习效果的一体化课程考核设计框架如图2所示。

(1)前期分析

教学之初,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熟悉课程目标要求以及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作用,了解课程相关行业发展现状,科学设计课程预期学习效果达成的系列活动。教师可通过已修相关课程成绩和总结分析报告,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的优势与弱项,或开展有针对性的前测,据此修正和补充考核方案与具体材料。考核设计时要以强化基础、解决高阶目标为重点,合理规划考核评价频次,考试频率的增加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4]

(2)选取评价方式

基于“目标导向、学生中心”基本原则,课程考核常以任务驱动、启发讨论为基本手段,以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创新思维的形成,从而解决问题;以小组合作学习和互动为重要形式,发挥学伴间相互监督、协作和鼓励的作用。根据预期目标与考核任务的不同,教师灵活选取适用的、有效的考核形式。

对于知识类为主的预期目标考核,教师一般通过预习、复习、复述、问答、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程度,促进学生打好基础,理解新知,为知识应用做准备。

为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在考核时教师常选用与真实情境相结合的探究式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未知,自主进行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综合和应用。探究式学习常采取团队协作学习模式,在考核学生合作任务时,教师要考虑学生个体贡献因子和难度系数,避免学生“坐顺风车”情况发生,调动每名学生在团队中的积极作用。

为促进学生内涵提升,教师在进行形成性考核的提问、发布讨论主题、设置任务或布置作业时,要体现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教师还要适时采取观察、面谈、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态度、习惯、行为表现,及时纠正问题,实施正向鼓励。

(3)制定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是运用得最广泛的形成性考核工具之一,是实施评价的基础。[5]原则上,每个考核项均应有具体的评价量表,细化评分项,划分评分等级,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为保证教师、学生或外部人员实施评价时,都能较为客观地评价或评分,评价量表要求尽可能地量化、行为化、可视化。考核评价前,教师应将预期学习效果、考核方式及评价量表告知学生,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规划,更好地完成学习及考核任务,学生还可参与讨论评价量表,以增加对评价量表的理解,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教师要善于在评分中使用显性与隐性、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激励手段,如设定难度系数、加分、获得荣誉、勋章等,提高学生参与考核评价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要明确采取约束性的惩罚措施,如设定及格线、扣分、有损个人或集体荣誉等,避免学生学习投机,杜绝学术诚信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治学态度。

(4)评价实施与分析反馈

及时反馈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特征,也是形成性评价发挥作用的基础。考核评价时教师应突破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方式,丰富评价主体,增加学生间点评、自评、互评环节,使学生得到参与感、成就感、获得感,体会挑战。教师也可以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学生的阶段成果和表现予以点评,教师再针对评价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引导。

教师在实施过程考核时要持续关注学生目标的量化达成度和个体的质性成长度,客观掌握学生学习和发展现状。在学期学习的关键期,比如课程的难点章节结束,或在阶段性学习之后,又如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分析形成性考核成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预测学生学习发展方向。

教师在反馈形成性考核结果时,要阶段性公布形成性考核成绩,更为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的反馈,将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反馈给学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对于学生常犯的共性问题,或考核后近三成学生未达标的相关知识及能力断点,教师要通过重复教学、调整教学方法、重设教学环境、补充教学资料、重组学习共同体等方式及时予以解决。对于学习情绪不高、成绩急剧下降、不明原因学习不好等个别学生,通过个别化沟通交流,提供补救方法、额外学习指导,组建同伴互助帮扶小组等方式,关心和帮助学生重燃学习热情,重塑学习信心。

三、支持与保障

TOPCARES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支撑,设计配套的智慧教育平台,并从校院两级推进落实课程考核改革的具体方案,从逻辑层面保证了“专业、课程、资源、考核”从目标设计到实施再到达成,实现分析系统的一体化设计,从实施层面,实现了“学校、院系、课程、系统”的全面协调与支撑,确保课程考核改革的方向和成效。

1.搭建信息化智能平台

学校在深化TOPCARES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将系统整合和搭建智慧教育平台作为最重要的支持保障措施。平台基于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资源、考核与成绩、毕业设计、项目教学、活动管理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系统化关联预期学习效果和KT点,自动、实时、客观地评价分析教与学,指导改进教与学。其中,“形成性考核与成绩公示系统”(简称“考核系统”,见图3)也进行了全面升级,整合和对接多个相关系统,实现信息、数据、资源共享与双向互动,避免信息孤岛和多系统迷航。考核系统以学习过程记录、自动化分析预警、智能化学习支持为主要功能,从学生、课程教学两个层面开展考核,进行数据挖掘。支持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及时采集和感知过程学习数据,掌握学生预期学习效果达成现状,督促改进过程教学和学习。

考核系統除了系统整合对接,还具有信息输入和结果输出功能。成绩输入时,教师可以灵活维护成绩,实现校内作业系统、考勤系统的成绩一键对接,同时支持非校内研发或采购的考试系统成绩的一键导入。输出方面,考核系统能够通过分析考核进度、反馈及时性、学生阶段性成绩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自动向教师、学生、管理者发送预警提醒或自动推送相关资源。课程考核工作使用信息化系统,极大地提升了考核、辅教、促学的效率和效果。

2.发挥学校的导引作用

学校是改革工作的牵引者、政策制定者、过程监控者和成果考核者。学校层面应充分重视课程考核工作在课堂教学改革、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考核的问题已经从课程层面提升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层面,考核的工作已经从关注结果向“过程与结果并重、关注过程”转变。学校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鼓励考试评价改革研究及实践探索,进行TOPCARES课程考核改革立项和典型成果验收,在全校范围内组织理论研究、经验交流与成果展示,并通过考核系统和调取材料等方式阶段性抽查课程考核效果。通过骨干教师培训等方式更新教师及管理人员的考试观念。

3.发挥院系核心主体力量的作用

学校应积极推进二级管理,实施更具有弹性的考试管理体制。[6]学院各系部在学校多轮教育教学改革中,逐步强化过程管理与持续改进意识,规范考核各环节工作要求、流程与细则,分阶段组织开展论证、实施、自查、整改与改进工作,考核改革工作方有根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白艳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的形成性评价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9(12):60-64.

[2](美)Walter Dick,Lou Carey,James O.Carey著;汪琼译.教学系统化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

[3]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Z].

[4]郭芳芳,史静寰.课程学习评价与不同学科本科生学习之间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4(5):63-70.

[5]赵炬明.关注学习效果:美国大学课程教学评价方法述评——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9-23.

[6]刘毳.OBE视角下高等工程教育学业考试评价改革探究[J].教育与考试,2017(4):50-54.

(编辑:王天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