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区域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研究

时间:2024-05-09

尉小荣 邓 柳 李昊龙

摘   要: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实现我国特殊教育创新与变革的重要举措。鉴于特殊教育信息化区域、校际发展存在较大差异,缩小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鸿沟成为实现我国特殊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文章采用综合评价指数等研究方法,对H省各区域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其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究影响区域特殊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H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各区域资源建设情况差异较大;尚未引入“信息技术教学—康复一体化”应用模式;管理信息化应用范畴狭隘,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H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针对性建议,以促进H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均衡协调发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特殊教育信息化;区域差异;综合评价指数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01-0007-08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对缩小区域教育发展鸿沟、带动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缩小区域资源分配差距,促进特殊教育创新与变革,是实现特殊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从十七大“关心特殊教育”、十八大“支持特殊教育”到十九大“办好特殊教育”,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方努力下,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日益受到重视,***总书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1]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完成和“十三五”规划的推进,特别是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实施,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如建设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等,实施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项目,重视康复辅助器具的开发与应用,创新随班就读教育教学与管理模式。[2]两期提升计划从国家层面提倡普及更加协调、公平的特殊教育,二期相比一期计划将重点从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到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强调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既要加强硬件支持,更要重视软实力,着力建立特殊教育资源、完善特殊教育信息平台、培训信息化师资队伍和专业人员,以及形成“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

目前,各类在线教育平台、移动学习软件、数字媒体资源等已被尝试运用在特殊教育领域,以辅助教学、评估和康复训练。采用CiteSpace3.0对国内相关研究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形成silhouette=0.784可信度较高的两类聚类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第一个层次时间跨度为2009-2016年,前期研究方向是特殊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研究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张卓星探讨了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应用的实施模式和策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特殊教育快速发展;[3]胡红华提出了“数字化校园”的内涵建设以及具体设计思路,为多媒体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网络化平台构建提供了创新策略。[4]后期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信息化资源建设,例如郑权、陈琳从设计、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五个范畴提出了有别于普通教育资源的建设对策;[5]李青等从适用对象、应用领域、专门程度三个维度调查了基于平板电脑的特殊教育软件研究现状。[6]第二个层面的聚类时间跨度为2015-2017年,研究侧重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例如张雪莉等以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西部特殊教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7]郭炯、钟文婷从无障碍信息化环境建设、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特殊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四个方面探究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8]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多采用质与量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从国家或省级层面进行整体研究,尚无面向区域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的系统性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为准确把握区域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其差异水平、促进特殊教育信息化协调发展,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已有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结合相关政策文件、特殊教育专业网站、专家(含一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咨询及实地调研,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区域特殊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H省特殊教育学校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综合评价指数、差异分析等方法,全面客观地反映该省及各区域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并基于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性研究,剖析影响区域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力求因地制宜地提供量化分析支撑,探索特殊教育信息化动态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教育部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H省建有特殊教育中小学校148所。[9]本研究对H省下辖所有特殊教育中小学校采用“无纸化”方式开展问卷调研,共回收问卷119份,覆盖全省80.4%特殊教育学校,其中有效问卷为106份,有效率达89.1%。根据H省已有的地域分区,以省会Z1为中心,分为H东、H西、H中、H南、H北五个区域,各区域样本量如表 1 所示。利用SPSS21.0对调研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可靠性分析,问卷中各题目的公因子方差提取值均大于0.8,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解释性;Cronbachs alpha为0.845,表明问卷信度较高。

2.指标选取

通过总结梳理国内外特殊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和研究文献,结合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资源网站,初步形成我国区域特殊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基于政策和文献中的框架研究,加入具备教育事业自身特点发展性的新增指标,经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意见反馈和实地调研,进一步修改指标体系。针对特殊教育需要的各类个性化康复设备,如盲用电脑、点显器、听觉康复训练设备、语言障碍训练设备等具体情况,我们对盲、聋、培智学校实地进行调研,内容涉及:不明确的问题包含不同残障類别的学生使用的多功能教室,不同残障类型的学生使用的个性化辅助设备和系统,教师面对不同残障类型学生上课的方式,教师和学生获取资源的网站……通过以上研究、专家反馈和调研工作得出完整的指标体系。研究为检验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使用了SPSS21.0检测问卷题项,结果显示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35,说明测量信度较高。本研究对已有问卷题项抽取变量间的共同因素,以较少的成分解释原始变量变异量较大部分,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1.0对调研问卷数据进行因素分析,最终抽取了22个题项,22个题项被划分为五个构面,即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化教育资源、信息化教学应用、管理信息化、信息化保障机制五大维度的核心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这对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估构建了一个可靠的指标体系。

3.研究方法

(1)主客观组合赋权法

本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各种权重赋值方法的优劣,决定采用基于博弈论的主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即层次分析法(AHP)与CRITIC法。首先用CRITIC法计算出指标客观权重,再使用AHP法计算主观权重,结合博弈论的思想找到最优化组合权重。CRITIC法需要首先对可观测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公式如下:

正指標计算公式:Zij=log2(1+■)×50

逆指标计算公式:Zij=log2(1+■)×50

其中:第i个对象j个指标的原始值是Xij,Ζij为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值。

维度提供的客观信息量越大,它的熵值小,说明维度间的各指标差异很大,权重也越大,表明分析的问题是决定区域间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同一指标通过标准差来表示其在各个评估对象之间取值差异性,计算其冲突性,两个指标之间呈现较强的正相关,说明指标之间的冲突性较低。进一步计算信息量,得到最终的客观权重。具体公式如下所示:

Wj=σj Rj■σj Rj

其中σj表示指标的变异性,Rj表示第j个指标与其它指标之间的冲突性,Wj为第j个指标的客观权重,权重需满足公式:

■Wj=1

层次分析法从多目标多维度构建判断矩阵,将同一维度的各指标两两比较,得到一个判断矩阵:A=(αij)n×m,运用行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权重。[10]由于参与评定的专家个体差异很大,对评价指标权重产生不同影响,专家对问题需进行理性赋值,归一化之后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公式为:CI=?姿n×m-n/n-1、CR=CI/RI。AHP和CRITIC法相结合的权重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在可取向量集(α1, α2)找到最优化的权重向量,最小化主客观向量的偏差,最后进行归一化处理找到五个维度指标体系的最终权重,如表3所示。

(2)综合评价指数法

二级指标值赋权,集结为一级指标的指数,可以根据被评价对象在某项指标下指标值的分布变异系数来确定权重的大小,变异系数越大,评价的区分度越大,一级指标赋权最后得到综合发展指数。综合发展指数将复杂的指标体系整合在一起,动态剖析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和后续发展趋势,从区域层面探索特殊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反映区域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差异,全面系统地认识该省特殊教育信息化水平。[11]本研究在标准化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线性加权模型计算出各区域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综合发展指数,综合发展指数越大,说明该地区特殊教育信息化实施情况越好。具体公式为:

EDI=■Wi■Wij Zij

其中,EDI为特殊教育信息化综合发展指数,m为一级指标个数,n为各一级指标对应的二级指标个数。Wi为对应的一级指标权重,Wij为对应二级指标权重,Zij为对应二级指标标准化数据。

(3)方差分析法

本研究采用SPSS21.0对H省各区域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环境下的康复训练环境进行差异分析,将全部观测值总的离散度和自由度分解,通过比较各区域康复设备的均方,借助F分布做出统计推断,判断各区域的康复设备是否有明显差异并加以解释。方差分析模型公式为:

SS组内=■■(xij-■)2SS组间=■ni(xij-■)2SS总=SS组内+SS组间v总=v组内+v组间F=■=■

其中xij为特殊教育学校观测数据,x为总体均数,SS组内为组内部观测值与该组均数的差异,即组内变异,SS组间为各组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即组间变异,SS总为每个观测数据与总体均数的差异,即总变异,v为自由度,MS为均方值。

三、结果分析

1.五大维度综合指数

从整体的发展情况分析,全国特殊教育相较于普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来说,仅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和教学应用方面发展较好,其他三个维度依旧需要向普通教育看齐,进一步建设软硬件的设施,普及管理和保证措施的宣传。基于我国H省特殊教育信息化调研数据,从图2中可知,H省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教学应用方面基本达到全国特殊教育信息化标准,发展水平相对较好;但是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管理信息化以及保障措施维度发展指数方面普遍低于全国特殊教育信息化标准。基于以上分析,一方面应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应着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从而实现对信息化基础设施与数字化软件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资源利用率,最后应该合理规范师生管理,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加强管理系统的升级。

从H省各区域的综合发展指数可知,H省综合指数为52.26,在全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处于中下游,其中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良好的区域是H中(56.26)、H西(52.50),未达标区域是H南(48.47)、H北(43.46)、H东(41.17)。各区域基础设施差异不大,发展较为均衡,但在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应用、管理信息化、保障机制维度发展方面有显著差异性,呈现跳跃式分布,如图 3所示。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应用差距很大,说明落后区域未重视适应特殊教育优质资源的建设,未建立成熟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导致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较低。管理信息化最大值为58.63(H西)、最小值为34.70(H南),说明信息化管理普及和应用程度较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范畴过小。保障机制最大值是58.37(H南),最小值是37.35(H西),说明落后区域特殊教育信息化专职人员配备过少,教师信息化培训效果不佳,这些是落后区域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难点。

(1)信息化基础设施

各区域特殊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方面发展均衡、低差异,发展指数从高至低依次是H西、H南、H中、H北和H东。H省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实现网络接入,宽带接入率达到98%以上,校均网络接入宽带为120Mbps,H中、H南、H西相比H北、H东宽带接入情况良好。H省每百名学生信息终端数17.42台,每名教师用信息终端数(0.96台)相比全国(1.21台)建设较差,其中仅H西、H南、H中达到省平均水平。H中、H西、H南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学频繁,多媒体教室及设备建设相对完善。目前,H省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康复环境和设备还在起步阶段,H西、H南拥有多功能教室学校相对较多,个性化辅助设备的校均数量达到2.95台以上。结论表明,H南特殊教育学校在宽带网络建设上有待提高,H中需将重点放在多功能教室和康复设备建设上,H北、H东在信息化终端、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教室和康复设备四个指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数字化教学资源

各区域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展差异较大,H中、H西、H南远高于H北、H东。区域间校本资源库建设情况差距较大,全省建有校本资源库的学校比例23.1%低于全国的30.31%水平,其中H中、H西、H南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H中、H西、H南拥有与教材完整配套的教学资源学校比例达到43%以上,高于全省水平。全省使用个性化软件系统资源的学校比例为51.26%,远低于全国的83%,H西、H东相比其他三个区域建设情况良好。数字教学资源是实现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证和重要支持,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其发展程度。结论表明,造成区域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优质资源无法与学科全面配套、师生使用个性化软件系统资源的意识不够高,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意识有待加强。H南、H北、H东需要加大数字资源资金投入力度,实现优质数字资源建设均衡发展。

(3)信息化教学应用

各区域在教学应用的发展高差异、跳跃分布。H中、H西的信息化教学应用发展指数最高,其次是H北、H南、H东。教学应用差异主要表现在数字教学资源的应用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调研数据表示H南、H东教育资源未能实现缺陷补偿,特殊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实验和教研过程中辅助信息化手段是PPT课件、案例以及授课视频,使用情况与基础教育并无差别,教师很少使用适用于不同缺陷类型学生的辅助软件,专业化应用能力水平过低。H西、H中、H北的特殊教育教师每周利用1~2次信息技术进行康复课程教学,H南、H东教师仅每月利用1~2次。H东特殊教育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最薄弱,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的教师比例是64.29%,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0.33%)。结论表明,区域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导致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相差较大,教育资源的应用停留在演示层面,不甚熟悉更无法达到调整和创新层次,特殊教育学校还需继续深化推进智慧型校园建设。

(4)管理信息化

各区域管理信息化发展差异较大,H北、H南相比H西、H东、H中發展滞后。六成以上H西、H东、H中特殊教育学校实现图书馆、科研、人事、学生、毕业、档案、财务、后勤服务、教学教务、教学资源、办公自动化等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而H南、H北地区只有4成学校实现,这说明H南、H北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够完善,投入和发展阶段处于较低水平。六成以上的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安全监控系统达到全覆盖,大多集中在H东、H西、H中,表明H北、H南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尚不成熟。H东、H西、H中实现一卡通功能的特教学校比例高于省平均水平(6%),结论表明,H北、H南在校园一卡通功能实现、校园网络安全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三个指标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5)信息化保障机制

各区域在保障机制方面发展差异较大,H南、H中、H东相比H北、H西发展较好。造成该维度差异的原因是各地信息化经费投入、信息化队伍建设、信息化培训不均衡。H省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经费投入占同时期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是8.40%,远低于全国水平的13.24%,其中H中、H南、H东信息化经费投入最多。H南、H中70%以上特殊教育学校主管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级别在教务处主任以上,说明该区域学校领导对特殊教育信息化重视程度很高。15%的特教学校有信息技术部门,远低于全国水平(23.09%)。H中、H东、H西参加校本培训教师的比例达到省平均水平(14.22%),H南、H北教师培训较少。由此可知,该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缺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数目不多,大多校本培训质量不高。H西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投入等都处于较低水平,未来需提升信息化专职人员的比例,提高经费的投入,保障教师信息化培训的正常运行。

2.信息化康复环境

H省特殊教育学校包括盲校、聋校、培智学校、综合学校四种类型,主要招收视力、听力、语言、肢体、智力、精神、多重七种残疾类型学生。[9]残障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特殊要求体现在康复性训练与教育教学过程的融合。[12]残障学生在特殊教育学校除了参考基础教育学校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学习基础文化知识之外,还需要开设各类缺陷补偿、潜能开发的康复性课程。本研究基于特殊教育学校区别于普通教育学校的情况,对其康复环境相关的指标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化教育资源方面予以体现。在信息化基础设施维度指标方面构建了具有诊断和训练功能的多功能教室和个性化康复设备;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维度,建构了特殊教育学校师生常用的软件系统资源指标。本研究从特殊教育的特殊诉求出发,了解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特殊教育个性化指标,方方面面评估H省各区域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多功能教室配置情况

目前H省特殊教育学校虽建立了多功能教室、个性化辅助系统资源,购入一定数量个性化辅助设备,但仍未满足需求,且区域性差异显著。H省8成以上的特殊教育学校建有多功能教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0.6%),整体配备情况不容乐观。本研究采用SPSS21.0对H省各区域不同类型多功能教室的样本数值进行了正态性、方差齐性检验,该样本数值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相等,在显著性水平?琢=0.05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其有无显著差异。假设H0:各区域、各多功能教室的配备数量无显著差异。由表4可知,F值为3.770(P=0.008<0.05),因此拒绝原假设。该省各区域、各多功能教室的配备数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统计意义的显著差异。H中、H西多功能教室配备数量较多,类型多样化,功能相对完善,其他三个区域多功能教室配备还处于起步阶段,影响其差异显著的关键因素可能是各区域经济水平不均衡,落后区域对多功能教室配备不够重视且没有有力政策支持。此外,H省最为常见的多功能教室是音乐律动室(69.16%)、多感官训练室(44.86%)、语言训练室(44.86%)、心理评估室(31.78%)、评估与训练室(22.43%)、听力检测室(22.43%),可见该省普遍关注残障学生的语言训练心理评估和认知能力提升。

(2)个性化辅助系统的配备情况

本研究也对各区域不同个性化辅助系统的配备数量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由表5可知,F值为2.745(P=0.043<0.05),显著性水平的伴随概率小于0.05,因此该省各区域、各个性化辅助系统的配备数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统计意义的显著差异。不同区域个性化辅助系统的配备数量存在较为明显的“西优东劣”格局,H西、H中优势较为明显; H南、H北数值上比较接近,紧居其后;H东配备数量最少。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該省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区域不同类型残障学生比例分布不均衡。此外,H省特殊教育学校最常使用手语学习软件(39.25%)、听语训练系统(20.56%)、个别康复教育支持系统(19.63%)、有声读物(16.82%)、心理评估与测试系统(14.02%)等辅助残障学生进行康复性训练。

(3)个性化康复设备的配备情况

H省各类特殊教育学校拥有的个性化康复设备各不相同,其配备情况普遍存在差异性,如图4所示。教育部《盲校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备标准》、《聋校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备标准》、《培智学校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备标准》[13]等文件对康复训练仪器设备配备标准做出了规定,盲校盲用电脑校均数量已达到国家配备要求,盲文刻印机、助视阅读机、特殊键盘、盲人阅读器、盲人打字机、点显器校均数量还较少;聋校听觉康复设备配置数量较多,但是视听统合训练仪和纯音听力计还没有广泛普及和应用;培智学校自闭与多动障碍仪、辅助沟通训练仪、情绪与行为干预仪、音乐干预仪应用还不高,尚不能改善智力障碍学生学习能力;三类学校所拥有的语言障碍测试设备——测试训练仪、语言障碍诊疗仪、语言障碍训练设备、认知能力评估与测试设备均不能满足残障学生独立学习和生活、适应社会的需求。

四、讨论与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发现,影响区域间特殊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①康复环境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很好地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②教学资源和教学应用差异较大,绝大部分学校未建设校本资源库,教学应用环节与基础教育无差别。③各区域信息化管理系统尚未普及,应用范畴狭隘,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信息化培训不足。根据调研结果对以下问题提出有效建议。

1.注重“医教结合”理念,加强康复环境建设

研究发现,各区域康复环境建设存在较大差异,适用于特殊教育的多功能教室、个性化辅助系统建设不够完善,康复训练设备较为短缺,没有成功将现代化设备引入校园,导致基本的康复训练环境远远不能满足残障学生的康复训练要求。虽然该省在“医教结合”理念的指导下,已经尝试配备和使用个性化辅助设备和系统,但是因为宣传不足、投入成本过大、应用能力缺乏等问题,各区域整体配置率不高,师生使用率也较低,特殊教育学校急需为信息化环境下的康教一体化模式提供硬件支持。

针对残障学生的特殊需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物联网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建设无障碍信息化学习环境,提高H省特殊教育学校在康复系统资源、个性化特殊设备、多功能教室等方面的配置率,着力构建有利于学生康复训练的信息化环境,按照“分批分次、重点扶持”的原则逐步缩小各区域康复软硬件设施的配置差异。首先,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数字校园建设,包括适合残障学生发展的“教学—康复训练”环境、多功能教室、个性化辅助软件等。其次,加大信息化经费在康复环境配置中的投入,如盲校的盲文刻印机、助视阅读机等个性化康复设备及低视力康复室、听力评估室等多功能教室的建设,使无障碍信息化环境建设到2020年能初步满足国家规定的标准规范体系。最后,颁布有关康复环境建设标准、软硬件设施建设规范等,对特殊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系统和设备配备做出详细规定。

2.优化特殊教育资源配置,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研究发现,适合特殊教育学校使用的优质资源过少,无法满足各类残障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资源需求。特殊教育学校中拥有与教材完整配套数字教学资源的学科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实现常态化的学科较少,与普通学校的教育资源相比没有区别度,残障学生认知难以通过缺陷补偿发展。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大多来自于校本资源库、商业搜索引擎等,还没有建立省域间的资源共享。

建立适应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的校本资源库,结合不同残障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学校文化建设以及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等,多方面开发校本特色资源库,满足残障学生对生活、学习,甚至是就业能力的需求,帮助残障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该省首先应融入国家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相关标准研制,形成统一的体系规范,逐步完成平台对接和资源改造,积极推动教学应用。全面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深化应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教育信息化工作长效机制,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教学全方位深度融合,加强特殊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基础数字资源。其次,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引导下,建立区域共享机制,如以医教结合为理念的网络教研活动和教育信息化相关评选比赛。最后,鼓励企业根据当地特殊教育学校的需求开发特教资源,学校购买服务,汇聚社会优质资源,针对残障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信息化学习支持。

3.促进管理信息化应用,深入开展技术研培

H省的特教学校管理系统基础数据应用范畴较为狭隘,应用在部门绩效考核、学情分析等方面,规划制定较多,忽略了特殊教育学校的特色需求,且教育管理不够系统化、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机制无法保障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这些因素导致特殊教育信息化管理无法进行教育体系的管理。在此基础上,首先应加大个性化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力度,继续拓宽管理系统应用范畴,信息化管理系统能自动处理教育数据并反馈相关结论,使信息化管理系统具备系统化和智能化的特点,真正实现从传统电控管理模式走向“智慧管理”,提升特殊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的水平。[14]其次,省域间信息化教育管理平台实现共享和汇聚,开发能够实现各部门数据和业务整合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各级教育行政单位或特殊教育学校按照标准编码保证信息的标准性、可靠性,便于整个教育体系的统一管理;最后,加强管理人才的信息化培养,对数据应用、数据管理等进行专业培训。

H省特殊教育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素材和方式较为单一,应用环节局限于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康复训练课程教学的频率较低,无法满足不同残障学生缺陷补偿的个性化需求;各级培训面向的对象主要是普通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培训内容也以信息化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和学科教学工具使用等为主,无法很好地适应特殊教育教学的特点和需求。该省首先还应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人员、教师的信息化培养,提高信息技术专职人员的比例。教师除了对教学用信息化设备熟悉,还要掌握了解个性化辅助系统和设备的使用。其次,该省应注重培养教师信息化康复设备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特殊教育教师对信息化设备的熟悉度,以此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各区域可以分别组织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自主研发培训教材,开发在线培训课程,作为线下培训的辅助。鼓励该省建立规范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体制,建立培训中心,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从整体上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其信息素养。最后,应当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评定结果纳入教师资格认证考核体系,从源头促使教师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相关技能。残障学生对康复环境要求较高,各区域制定康复和教学一体化的课程标准,将学校康复教学环境建设纳入教学改革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将保障机制作为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强力后盾。

参考文献:

[1]国发[2016]47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Z].

[2]教基[2017]6号.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Z].

[3]张卓星.信息技术手段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11):36-39.

[4]胡红华.特殊教育学校“数字化校园”内涵建设与应用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51-53.

[5]郑权,陈琳.教育技术学范畴下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2):65-69.

[6]李青,王涛.基于平板电脑的特殊教育软件研究与应用现状述评[J].现代教育技术,2012(8):98-103.

[7]张雪莉,程振林,张会会.信息环境下西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6):42-48.

[8]郭炯,钟文婷.特殊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4):26-35.

[9]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特殊教育基本情况[EB/OL].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6/2016_qg/201708/t20170823_311710.html.

[10]陈伟,夏建华.综合主、客观权重信息的最优组合赋权方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1):17-22.

[11]吴砥,李枞枞,周文婷,卢春.我国中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研究——基于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安徽5省14個市(区)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6(7):1-9.

[12]黄建行,雷江华.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

[13]教基二[2010]2号.教育部关于发布《义务教育阶段盲校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备标准》等三个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Z].

[14]荣荣,杨现民,陈耀华,赵秋锦.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14(3):30-37.

(编辑:王天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