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黄斌 王丹妮
摘 要:教育扶贫作为国家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贫困地区扶贫事业中有着基础性、根本性和持久性的作用。四川革命老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基础较差等原因,2018年依旧存在40个国定贫困县和15个省定贫困县。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老区的长远发展,文章从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的视角对四川革命老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四川革命老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存在城乡发展失衡、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教师信息素养低下、人才队伍业余、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文章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四川革命老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01-0078-04
一、引言
2015年,***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指出:“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使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1]。”为修补和完善粗放扶贫体制的弊端,中国扶贫攻坚工作转向精准扶贫方略,并出台了“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的五大精准扶贫渠道。治贫先治愚,扶贫应该与扶志扶智并举、与扶德扶勤并重。教育扶贫具有“拔穷根,挪穷窝”的优势,是精准扶贫的根本之计、治本之策,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2]。因此,在推进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攻坚战中,必须抓好教育扶贫,做到标本兼治。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扶贫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既可以使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不进城市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贫困地区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又可以适应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需要,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为了更好地开展老区的教育扶贫工作,笔者对四川革命老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期为后续基础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奠定基础。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样本
四川革命老区包括10个革命根据地:川东游击革命根据地,蓬溪革命根据地,虎城、南岳、大树游击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古蔺、叙永游击革命根据地,宜宾革命根据地,广元、绵阳革命根据地,川西北革命根据地,川康边革命根据地和康巴革命根据地[3]。笔者从中抽选37所学校作为研究样本,这些学校的分布情况为:广安市7所、南充市6所、广元市5所、达州市5所、雅安市4所、绵阳市2所、遂宁市2所、巴中市2所、资阳市1所、宜宾市1所、内江市1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所。人员涵盖校长、信息技术主任、学科教师(涉及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音乐、美术和信息技术)。
2.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以访谈、实地考察和查阅文献资料为辅,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与质性归纳。具体调研过程如下:
首先,从基础环境建设、教育资源开发、教师信息素养、以及保障机制四个方面设计了三套非量表式问卷(包括校长问卷、信息技术主任问卷和学科教师问卷)。校长问卷主要针对学校信息化整体规划与资金保障等问题进行调查;信息技术主任问卷主要针对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维护等问题进行调查;而学科教师问卷主要是了解教师接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情况以及信息化教育资源覆盖与更新的情况。三套问卷都采用现场书面填写的方式完成,共收集到37份校长问卷,37份信息技术主任问卷和222份学科教师问卷,收集到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其次,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校长、信息技术主任和学科教师代表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校长对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的认可程度、信息技术主任对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评价与建设意见、以及学科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态度等,为形成科学的调研结论提供辅助。
最后,实地感受学校信息化氛围,了解教师办公环境和学生学习环境的信息化水平,深入课堂觀察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情况,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佐证或补充问卷调查的数据。
三、结果分析
1.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严重失衡,城乡差距明显
(1)平台建设
目前建立现代基础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关键词便是“三通两平台”。从实际情况来看,37所学校(16所城镇学校和21所农村学校)都了解推进建设“三通两平台”的政策,但是实际建设情况却参差不齐,详见表1。四川革命老区大部分城镇学校都已经建好并使用“三通两平台”的各项目,部分正在建设,只有小部分还未启动;而大部分农村学校则是正在建设“三通两平台”的各项目,已经建好并使用与还未启动的学校都比较少,且数量大体相当。其中,11所城镇学校(占68.8%)和2所农村学校(占9.5%)已经建好并使用“宽带网络校校通”;8所城镇学校(占50.0%)和2所农村学校(占9.5%)已经建好并使用“优质资源班班通”;5所城镇学校(占31.3%)和2所农村学校(占9.5%)已经建好并使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8所城镇学校(占50.0%)和4所农村学校(占19.0%)已经建好并使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8所城镇学校(占50.0%)和2所农村学校(占9.5%)已经建好并使用“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这表明“三通两平台”中的“宽带网络校校通”相较于其他项目而言,发展得更好。从总体上看,老区城镇学校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校园数字化、智慧化建设中迈出了坚实一步。但农村学校的建设情况却不尽人意,与城镇学校差距较大。因此要在四川革命老区全面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就应当率先从经济实力相对较好的城镇学校入手,逐步用传、帮、带的模式缩小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建设情况严重不平衡的现状。
(2)网络建设
学校接入网络是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基本条件。调查发现,四川革命老区的学校网络建设情况整体良好,详见表2。16所城镇学校(占100%)与20所农村学校(占95.2%)均已接入网络。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的网络接入方式和覆盖区域差别不大,多以光纤方式接入并且都覆盖到了学校办公室、教学班级、实验室或专用教室。网络带宽大于100Mbps的城镇学校有11所(占68.8%),而农村学校网络带宽大部分为10Mbps-50Mbps,大于100Mbps的只有1所(占4.8%)。这反映了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的网络带宽存在较大差异。
(3)教室建设
教室是教师向学生传授课业的主要场所,教室的信息化程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本研究将教室分为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安装了计算机、投影仪和幕布)、多媒体交互式教室(安装了计算机、投影仪和电子白板或者安装了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和网络教室4类。如图1所示,16所城镇学校目前几乎已经实现了由普通教室向多媒体教室的转型,并且已经建成了部分多媒体交互式教室和网络教室。农村学校虽然也开始建设多媒体教室,但是建设速度明显慢于城镇学校。参与调查的21所农村学校,依旧有47.6%的教室为普通教室,而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室和网络教室在农村学校却少有建设。
2.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不充分,校际交流闭塞
(1)建设方式
校本资源是指由学校组织和规划,由学校师生共同建设和维护,以满足师生工作学习中教与学需求的教育资源。校本资源的建设不仅可以通过学校师生自主开发,而且可以通过直接购买或者校际共享的方式建设。调查发现,有9所学校(占24.3%)通过自主开发的方式建设校本资源,7所学校(占18.9%)通过直接购买的方式建设校本资源, 14所学校(占37.8%)通过自主开发兼直接购买的方式建设校本资源,3所学校(占8.1%)同时通过自主开发、直接购买、校际共享三种方式建设校本资源,4所学校(占10.8%)还未建设校本资源。综上可见,四川革命老区的学校主要采用自主开发或者直接购买的方式建设校本资源,而能够节约成本、促进交流的校际共享方式并没有得到合理推广,这就导致了学校之间协作太少、教育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2)覆盖学科
如图2所示,校本资源的覆盖学科情况可谓是差强人意。语文、数学和外语的校本资源建设情况相对较好,已经建设校本资源的学校大都覆盖了这3门学科。但是其他学科的覆盖率较低,尤其是音乐、美术和信息技术。校本资源建设的学科单一,各种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这既不利于教师高效备课、上课,也不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查询学习资料,对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也不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教师培训次数与效果不容乐观,教学理念落后
(1)培训次数
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保证教师教学能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如图3所示,68.9%的教师平均每年接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1次,23.9%的教师每年培训2次,5.9%的教师每年培训的次数小于1次,几乎没有教师能够一年接受2次以上的培训。由此可见,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视程度不高,这极有可能会造成部分教师无法有效使用信息化設备丰富课堂教学,最终导致资源浪费的问题。
(2)培训效果
如图4所示,10.8%的教师认为接受培训后有很大进步,26.6%的教师认为有较大进步,而52.3%的教师认为没有实质上的进步,甚至10.4%的教师认为完全没有进步。这表明目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形式大于内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提升。在访谈中,一部分学科教师代表提到培训存在时间短、内容浅的问题。这就导致了教师在培训中只能简单了解信息化教学的工具、平台等,但却无法掌握具体使用方法,不能利用它们独立开展教学。也有教师反映对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因此不愿意尝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总体而言,四川革命老区的教师大都存在信息素养低下以及教学理念落后的问题。
4.学校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业余,专业人员缺乏
信息化规划与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与能力强弱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有着直接影响,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人员能够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如图5所示,在本次调查的37所学校中,聘用信息化专业规划人员的占23.1%,聘用信息化专业管理人员的占29.7%。无论是信息化规划人员还是信息化管理人员,目前都存在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四川革命老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向更高层次和水平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进而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
5.基础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软件资源开发以及教师培训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如图6所示,2018年有29所学校(占78.4%)只依靠政府拨款、1所学校(占2.7%)在政府拨款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自筹、7所学校(占18.9%)在政府拨款的基础上接受社会赞助进行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这表明学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拨款,但单一的资金来源势必会造成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从而限制四川革命老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1.适当倾斜政府政策文件,确保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要实现四川革命老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全面可持续发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老区的边远农村地区。因此,在教育“公平、均衡、素质、质量、协调”发展的要求下,政府出台的政策要向老区的边远农村地区倾斜,工作重心要落实到基础教育信息化最落后的地区,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最薄弱的边远农村,从而逐步实现四川革命老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2.着力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分布式管理充分共享
针对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可以由基层教育部门出面组织,鼓励一线教师自主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一个四川省的教育资源目录索引中心,采用分布式技术,将各学校教育资源的描述信息集中,资源则分布在各地存储,通过宽带网络无缝连接成一个覆盖全省的教育资源库[4]。从而保证四川省各学校都能检索到全省的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共赢。
3.全面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与业务水平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灵魂”在于教师。教师的教学理念与业务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因此,必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尤其应把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培训作为主阵地,转变教师陈旧的教学理念,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同时也必须加强教师操作现代教学设备与使用教学软件、教学平台能力的培训,使得各种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能够物尽其用。
4.积极引进规划管理人员,加强学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人员指导是四川革命老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通病。顶层设计决定着基础教育信息化“大厦”是否建设得合理。各学校应该积极引进专业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规划与管理人员,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从而打破传统管理思维模式的禁锢,为学校规划与管理模式注入新血液,焕发出新生机与新活力。
5.充分调动各学校积极性,保证信息化资金可以持续投入
资金是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大厦”的“地基”,“地基”不稳,“大厦”必成“危房”。然而,四川革命老区大部分学校的资金来源都只是依靠政府拨款,这就导致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为了建设既牢固又美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大厦”,各学校应积极主动的拓宽资金来源,比如可以通过争取社会赞助的方式获得更多的信息化建设资金。
五、结束语
筆者调研的四川革命老区具有一定代表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革命老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共性问题,能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务院扶贫办.***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7.
[2]叶怀凡.革命老区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与优化路径——基于川东革命老区的考察[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4):88-100.
[3]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四川革命老区的历史沿革[EB/OL].http://cgl.sasu.edu.cn/show_news.php?ID=69.
[4]余胜泉,林君芬.2002年教育信息化应用回顾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3(2):5-12.
(编辑:王晓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