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牛学文
摘 要:《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基本要求(2021版)》对历史与社会教学作了明确规定,尤其着重于综合性学习方面。教师应在理解综合性學习内涵的基础上,把握整体化、活动化、差异化的原则,设计符合课标、贴近学情、具体全面可操作的教学活动,给予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并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以及研究型、合作式、项目化的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一课程基于综合性学习的核心理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把握“生活的时空”“社会的变迁”“发展的选择”,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社会参与、综合思维、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以下笔者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对《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基本要求(2021版)》(以下简称“《基本要求》”)进行重点解读。
一、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指在课程目标的引导下,学生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自主-研究型学习、合作-合作式学习、探究-项目化学习等活动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活动。
它既是一种课程形态,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综合性学习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主题(或关键问题或议题)的形式统整起来,形成综合性学习内容。然后,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形成观察世界的综合视野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这样一种情形:整个教学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让学生自主-研究型、合作-合作式、探究-项目化学习为进程,以教师的支持、服务、导引为方式而开展教学活动。
综合性学习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整体化,即基于课标,横向整合化、纵向一体化;二是活动化,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内部活动,以及升级版的研究型学习、合作式学习、项目化学习等外部活动;三是差异化,包括课程差异、学生差异以及时空差异等。
需要说明的是,过去我们一直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现在则倡导研究型学习、合作式学习、项目化学习。后者是前者的拓展和深化,是升级版的学习方式。
作为学习方式之一的项目化学习,可以说是探究学习的升级版。探究学习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某一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项目化学习往往面对一串问题或一堆问题进行探究,一般会把这些问题提炼成一个主题,并进行规划、展开行动,花费的时间较长,而且要产生可见的成果(如研学旅行方案、社会调查报告等)。项目化学习与探究学习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发现式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注重深入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与开放性。所以,《基本要求》也明确要求:“围绕驱动性问题,采用演讲、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式,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深入、持续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形成相关项目成果(第14条)”。
二、基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关于教学设计,当下说法很多,如讲学稿、导学稿、导学案、教学案、导学设计等,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教师根据课标、学情等设计的学习方案或教学措施,是一个尚待实现的“蓝图”。《基本要求》第11条明确提出:“教学设计应包括课题名称、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教学活动设计应根据目标、内容、学情等情况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可见,教学设计一般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流程或步骤以及教学测评等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它引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是学的目标和教的目标的统一体。教学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和导评三种功能,“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全面,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第6条)。
要“综合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第6条)。确定教学目标,既要基于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又要参照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师自身素养条件,还要考虑教学时间、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因素,但主要基点有两个。
一是基于课标。具体地说,就是“依据内容标准,通读教材,领会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结构,理清教材各册、单元、课、目之间的内在逻辑,构建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第4条),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
二是基于学情。具体地说,就是“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及认知基础、能力水平等,明辨学生能够‘自学的和需要教师‘教的知识,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出发,制订不同的教学策略”(第5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改进教学目标。
总之,基于整体化、活动化、差异化特点设计的教学目标:一要符合课标;二要贴近学情;三要明确、具体、全面,可操作(便于教学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确定教学目标后,就需要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教材内容是课程内容的“教材化”,即通过具体的事实、现象、素材表现出来的、遵循学科逻辑的物质载体,是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是教材内容的“教学化”,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加工,采用个性化的方式动态生成的素材和信息。学习内容是教学内容的“心理化”,即不仅遵循学科逻辑,而且遵循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逻辑,使学习内容(学材)更具“可学习性”。从课程内容到教材内容,再到教学内容,最后到学习内容,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静态到动态、由标准化到差异化(个性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变化的是外在形式,不变的是实质内容,指向的是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应做到:处理教材,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创编学材,变教学内容为学习内容;内容活动化,变学习内容为活动内容。
所以,《基本要求》第7条明确提出:“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授课内容,找出教材的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基于課标和学情重构教材内容。”这就是说,若教材内容符合教学目标,应明确其在教材中的具体位置;若不符合教学目标,则需要自己改编或新编教学内容(或材料),并将其直接附在教学设计相应位置上。
总之,基于整体化、活动化、差异化特点选择和组织的教学内容:一要具有明确的主题(如关键问题);二要符合教学目标;三要既遵循学科逻辑,又遵循心理逻辑。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和内容后,就要系统设计教学活动,以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基本要求》第15条明确提出:“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合理设计学生活动。”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围绕教学目标,规划的教学、学习、评价一体化的活动内容以及各环节的实施方案,包括导入、活动、结尾环节。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有各自的任务。教师要通过课堂立意为学习引领方向,为学生活动提供足够的素材。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几个值得深入讨论和研究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和恰当的指导,并适时点拨、释疑。当学生学习、活动到一定阶段时,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提升、评价、反馈。学生要具有自主性、反思判断力与学习的责任感,要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活动、发表见解、分享成果。
总之,基于整体化、活动化、差异化特点设计的教学活动:一要教学内容活动化(符合教学目标、活动内容化);二要教学活动内容化(符合学科特点、学教逻辑);三要“教·学·评”一体化;四要简单易行,操作方便。
作为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设计“应注意整合历史、地理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力求综合范围适当、建构形式合理,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9条),以体现本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此外,还“应充分考虑利用教材与配套图册中的地图、图表、历史年表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第10条),以体现本学科人文性的特点。
三、基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施
《基本要求》第8条明确提出:“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结合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基于综合性学习核心理念,我们构建了如下教学组织形式,即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
这一模式的总体结构和运行流程,可概括为“一目标二行为三环节四板块”。即根据课程标准确立一个教学目标,围绕目标优化两种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学习行为”是指在教师的导引下,学生通过阅读、问答、讨论、评判等方式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总和;“教学行为”是指为了促进学习者完成学习行为而进行的支持性、服务性、导引性的活动总和。教学行为包括“引人入胜”“精导妙引”“结尾无穷”三大教学(行为)环节。其中,“精导妙引”环节导引着“联系阅读”“主动问答”“自主讨论”“自评互判”四个学习(行为)板块。
需要说明的是,“三大教学环节”在每一节课是贯穿始终的,而“四个学习板块”则不是每节课都必须齐备的,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既可以上成“阅读课”“问答课”,也可以上成“讨论课”“评判课”,当然还可以上成“阅读—问答—讨论—评判课”。
下面就“联系阅读”“主动问答”“自主讨论”“自评互判”等实施策略作重点解读。
(一)联系阅读
《基本要求》第13条明确提出:“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等相关学习资料中提取信息、获得意义,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型学习品质。”这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联系阅读。
所谓联系阅读,是指学生从相关可视材料中提取信息、求得理解、获得意义、建立关系的学习活动。学生在阅读时可纵向联系,回想与当前所学有关联的知识与技能,实现新旧知识的纵向对接;也可横向联系,联络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实现史地、文史等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贯通;还可课内外联系,从课内文本走向现实生活、个人经验与情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如教学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以下简称“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时,某教师以“谁动了我们的地球”为题,给每个学生分发不同的阅读资料,并提出具体的要求。
1.阅读时必须做笔记,并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材料。
2.设计一个与自己阅读资料有关的问题。
3.阅读时间10分钟(伴有轻音乐)。
为便于学生阅读学习,该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举例说明)。
1.根据“江苏的长江污染之忧”资料,可以提问:“中国其他河流有没有发生污染现象?”(相似联系)
2.根据“上海:‘东方水都怎么成 了‘缺水城市”资料,可以提问:“上海是如何来应对水资源减少的问题的?”(相对联系)
3.根据“元谋人还认得这片土地吗”资料,可以提问:“还有哪些地区自然环境变化也很大的?”(横向联系)
4.根据“古代蓝田人生活的家园”资料,可以提问:“现代蓝田人的家园又是怎样的呢?”(纵向联系)
这样一来,学生既明确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又学会了联系阅读的方法。
(二)主动问答
《基本要求》第14条明确提出:“创造情境,引导学生在简单的学科情境、整合的学科化情境或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是要求学生学会主动问答。所谓主动问答,是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自己或同伴回答问题的学习活动。
如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课《传媒的行程》中“传媒的影响”教学片段。
师:(先让学生阅读约10分钟)时间到。很遗憾,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有提问机会。是不是这样,先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并加以解决,然后把最能代表你组愿望和水平的问题提出来由其他组回答?
组1:(简短地商讨之后)现在的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这个和传媒有没有很大的关系呢?
组2:有,因为古代没有这么多的传媒方式,知识很封闭,而我们能接触到电视等很多现代传媒,所以肯定有影响。
组3:我觉得没有关系。我认为我思维活跃是由于父母的影响、教师的关心、同学们的帮助,还有社会的影响。
(三)自主讨论
《基本要求》第15条明确提出:“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合理设计学生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自由讨论与辩论,让学生的‘相异构想充分暴露出来。提倡以合作方式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這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自主讨论。所谓自主讨论,是指学生自选问题,并就这一问题自由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以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的学习活动。
如教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时,某教师引导学生确立了四大主题板块,即丝路的由来、丝路的概况、丝路的风光以及丝路的影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组合,形成四个大组,四个大组中又可分为若干小组。各组内要做好角色分配工作,如组织者、记录员、发言者、时间控制员等,以免讨论流于形式,要让每个组员都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小组中不可或缺的成员。各组充分利用教材和自主收集的有关资料合作完成本组的主题,并以导游的身份作好情况介绍和回答问题的准备。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及时地解答学生的一些困惑,并提醒学生注意有关问题。
(四)自评互判
《基本要求》第21条明确提出:“可以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可以是家长对学生的评价。鼓励并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这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自评互判。所谓自评互判,是指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或准则,对自己或同伴的课堂表现和学习结果等,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学习活动。
如“传媒的影响”结束前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现在你能告诉大家你的学习体会或收获吗?
生1:我更加了解了传媒的重要作用。
生2:我知道了应该多角度看问题,而不能太片面。
生3:以后我看电视要正确选择内容,时间上也要有所控制。
生4:今天我才发现我们班学生的口才真好(众笑)。
师:(敏锐地抓住这一互评时机)你认为今天谁口才最好?
生5:某某。
师:好在哪里?
生5:他说的话很有说服力。
生6:我觉得某某更棒,他反应很快,思维敏捷,能在很短时间内有理有据地反驳对方。
在以上联系阅读、主动问答、自主讨论和自评互判的过程中,虽然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学生来进行,但综合性学习并不等同于学生自己自由学习,因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就不是教师放手不管的教学,所以《基本要求》对教师的教学也有明确要求,如教学过程中要“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举例、图解和示范等多种方法,清晰解释和梳理有关知识”(第16条)、“重视学科规律的把握和学习方法的习得,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差异教学,及时强化学生对易错易混易漏点的辨析”(第17条)、“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及时作出有效反馈”(第18条)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