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刘凡羽
摘 要:“读整本书”是有深度、厚度、高度的语文实践活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可采用“一本四读”模式进行任务设计。“一本”,指教师每个学期从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篇目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一本,这契合“双减”政策“轻负高质”的要求;“四读”,指基于阅读任务驱动的课前自读、基于对阅读任务理解的课中展读、基于学生对阅读任务理解的教师促读、基于任务检测和提升的课后评读。教师要通过“四读”,以精准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将这一本读透,再由“一本”上升到“一类”,掌握这类作品常见的阅读“范式”,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一本四读;《水浒传》
“双减”政策的底层逻辑指向是通过减轻繁重的课后作业负担,释放学生自由想象的天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对于整本书阅读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读整本书”是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有深度、厚度、高度的语文实践活动。它要求学生在检索作者及作品的相关背景、评价与同类作品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书目中的序跋、目录、注释等信息,使用“圈点批注、钩玄提要”等方法,对作品展开深入的研读。
当前,中学“整本书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不少教师缺少整体规划和有效指导,阅读任务布置随意,没有关注学生的不同思维水平,无法引导学生建立起完整的阅读体系。不少学生阅读兴趣不足,且处于浅层次和碎片化状态,把握不到名著阅读的重难点,更难以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因此,笔者尝试建构“一本四读”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模式,以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效度。
一、“一本四读”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模式的建构
所谓“一本”,是针对每学期整本书阅读的数量及类别而言的。在以往的整本书阅读中,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中的24本名著阅读往往是割裂的,既缺乏和教材课文的横向关联,又缺乏24本书目的前后呼应。这些名著来自不同的时代,包含众多的题材,涵盖古今中外诸多领域,但在编排上,又呈现出异中有同的“类”的特点。这其中,有以《红岩》《骆驼祥子》为代表的写实型作品,有以《海底两万里》《基地》为代表的科幻类名著,有以《镜花缘》《儒林外史》为典型的古典小说样本,也有以《艾青诗选》《泰戈尔诗选》为典型的现代新诗范例……笔者每个学期都会从教材“名著导读”的篇目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一本进行阅读任务设计,并以精准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将这一本读透,再由“一本”上升到“一类”,掌握这类作品常见的阅读“范式”。“一本”的确定,不仅是“双减”背景下追求“轻负高质”的有效手段,而且着眼于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体现了阅读教学追求深度学习的大方向。
所谓“四读”,指的是基于阅读任务驱动的课前自读、基于对阅读任务理解的课中展读、基于学生对阅读任务理解的教師促读、基于任务检测和提升的课后评读这四个环节。“四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自我研读—小组合作—体验分享—教师点拨—方法提炼”等环节,让阅读过程可见、可测、可控,引导学生不仅能读懂文章写了什么,而且能读出文章是怎么写的,最终总结出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和经验。
“一本”重在从数量上减负,“四读”重在于质量上提升。“一本四读”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模式(如图1),以贴合相关书目文体特征的任务和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学习活动,使“双减”政策与具体的阅读任务有效对接。
二、“一本四读”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模式的教学实施
(一)基于阅读任务单驱动的课前自读
“一本四读”阅读任务设计模式,以设置阅读任务单的形式,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自主阅读”状态。教师在设计阅读任务单时,既要注重情境的设置,又要引导学生关注阅读的重难点,还要搜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难问题等。此外,为配合“双减”政策对书面作业“轻负高质”的要求,教师可设置“必做任务”“推荐任务”和“选做任务”,让学生各展所长、各取所需,如此也便于后续的分层指导和个性化评价。下面笔者以《水浒传》为例,提供整本书阅读任务单的设计(如表1)。
在这个阅读任务单里,笔者设计多样化的任务,既让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等基本要素,又引导他们去思考阅读的意义。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过程,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如思维导图、曲线图、路线图等,来展现自己独特、深刻的理解与思考,并加以足够的重视,而且要引导学生提出阅读中的困惑,并基于对学生阅读困惑的判断,深入分析其根源,找到改进学生阅读的“关键点”,以便后续进行指导、引领和点拨。
(二)基于对阅读任务理解的课中展读
根据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让孩子收获最大的学习方式是向其他人传授自己所学的内容。而展读,正是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单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某个成果向他人进行的展示、传授。阅读成果的展示可以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以提供完整的几节课,让学生展示对《水浒传》阅读任务的理解;或者利用课前5~8分钟让学生演讲,展示阅读心得,提出阅读困惑。教师也可以组织文学活动,让学生在设计书签主图、制作展板、角色扮演等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在合作阅读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阅读困惑,整合并选出相应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或者多个阅读任务,分工合作,制订简单的研读计划,进行专题研究,写出阅读任务研究报告。例如,学生可以围绕“宋江等人该不该接受招安”“武松是不是英雄”等问题展开思考、辩论,各自形成观点后,再以展读形式交流,让思维不断碰撞,从而更加全面辩证地看待阅读中的各种困惑。又如,针对“李逵打虎,武松也打虎,李逵打的老虎比武松打的还要多,为什么武松打虎的名气要比李逵大多了”这一类型问题的思考探讨、辩驳质疑、互动答疑,不仅可以丰富并加深学生对阅读任务的深切体验,还可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变化。
展示对阅读任务理解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主要有如下几种。
(1)文字类:《水浒传》读后感、评论性文章、咏人诗、对联等。
(2)图画类:《水浒传》整本书人物身份关系地位变化图、部分章节人物情感变化表(如林冲落草前的情感变化轨迹)、人物以及兵器形象复原图(与美术跨学科)等。
(3)视频设计类:精彩片段拍摄脚本设计或舞台表演说明(与艺术跨学科)等。
要提高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准分析与模式化解读,更需要学生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思考并与同学交流辩论,以通过已知探索未知。比如学生在阅读《水浒传》时会发现,人物相聚要喝酒,离别要喝酒,战前要喝酒,战后还要喝酒……据统计,《水浒传》共描写了 600 多场饮宴活动,“酒”字在作品中出现了 2000 多次。面对这个会让大家熟视无睹的“酒”,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探究、讨论交流,然后展示成果——酒在小说中的作用以及传统文化中的酒文化。在展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展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感悟、思考和收获,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习同伴获得这类阅读成果的方法与途径。展读不仅能让展示的学生获得自信,也能让其他学生有阅读的收获。
(三)基于学生对阅读任务理解的教师促读
整本书阅读的主体是学生,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在集中指导的基础上,应该关注到不同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情况的差异:(1)对于个别阅读主动性不强、不能按时完成阅读任务的学生,要及时提醒并督促他们完成阅读任务;(2)对于少数对阅读任务理解欠佳的学生,可以采取个性化的任务布置或单独指导等方式;(3)对于某些自认为阅读能力欠佳的学生,要及时肯定他们的阅读成果,多多鼓励引导,让他们认识到不是自己能力不足,而是缺乏正确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动机,阅读时应秉持提升自我的态度,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获得感官上的娱乐,更不是为了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4)对于阅读兴趣不强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去思考阅读的意义;等等。此外,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明显开始“叛逆”,对“英雄”“朋友”等也有自己的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到成长的答案。正如埃克苏佩里所言:“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你先要做的不是催促人们去收集木材,也不是忙着分配工作和发布命令,而是激起他们对浩瀚无垠的大海的向往。”
当然,经过“自我研读—阅读任务理解—展示交流”三个阶段,学生必定会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许多疑惑。
生1:林冲在山神庙前杀了三个人,因为别人陷害他,他就可以杀人?杀完人怎么还被称为英雄?这是什么逻辑?
生2:《水浒传》中多次提到“剪径”,难道劫道是英雄好汉的必备技能吗?
学生产生此类疑惑,主要是因为他们生活在法治社会,对于古代社会的“侠义精神”“侠义文化”缺少必要的了解和认识。这是学生知识体系上的不足,为此,笔者推荐彭庆生的《侠义精神的历史传统与提升》、杜向阳的《江湖文化与文化认同:潜规则盛行的文化心理机制》,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侠义、孝义、忠义等传统文化。同时,这些也是阅读《水浒传》时回避不了的话题。笔者还向学生推荐聂丛丛主编的《品读水浒传》、王学泰的《“水浒”识小录》、押沙龙的《读水浒:人性的十三种刻度》等书籍,供学生选择性阅读,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去关注作品以及作品中人物所处的社会、时代、家庭环境、人物关系等内容,从而消除学生在《水浒传》整本书阅读中的困惑。
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更要关注学生阅读的浅表化问题。例如,在《水浒传》阅读与交流的展示环节中,围绕着“武松是不是英雄”这个话题,出现了这样一个片段。
生1:我觉得武松是英雄,在“景阳冈打虎”中他勇敢打虎,为民除害。
生2:我觉得武松不是英雄,在“景阳冈打虎”中,他打虎的本意也不是为民除害,他打虎最重要的是为了保命。
生3:我觉得武松有英雄的一面,在“斗殺西门庆”后敢作敢当,但也有非英雄的一面,比如在“血溅鸳鸯楼”中滥杀无辜。
师:刚才,大家围绕着“武松是不是英雄”展开了讨论,你们都能引用原书中的事例去分析,有理有据,这点做得很好。在讨论的过程中,你们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了武松形象上两面性的特点,这说明大家的认识更全面了,但一定要防止陷入“既是……又是……”的“折中主义”,不然结论会呈现趋同和浅显化的倾向。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水浒传》中除了“血溅鸳鸯楼”外,还有很多场景都有对暴力、复仇等的细致描写。这种反复渲染,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暴力的“迷恋”。但这种反人性、反人道的行为,为什么没有让我们反感,反而给我们带来一种快意恩仇的感觉呢?
笔者通过设问、追问等调动学生的思考,呈现思维的矛盾点,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是什么”转向“为什么”,摒弃《水浒传》整本书阅读中常见的“官逼民反”等陈词滥调,让他们更加客观、审慎、思辨地看待阅读任务中的人与事。于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想要研究的问题、研究的角度、研究的层面,不以“膜拜”的态度,而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文本细读,使自己从理解性阅读、认知性阅读向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转变。正如叶开老师所言:“不能跪着读,而是要自由地读,认真地思考。这样才能把它彻底占有,才会发展成为你的内力。”[1]
(四)基于任务检测和提升的课后评读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持续跟踪和关注学生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为了促进学生整本书阅读任务的落实和阅读能力的提升,笔者建构了“一本四读”阅读任务设计评价体系(如表2),力求“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作出判断”[2]。
检测性评价重在考查学生对《水浒传》人物、情节等的熟悉程度,能较好地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提升性评价重在评价学生读得怎么样,看学生有没有掌握此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这也给了教师弹性评价的空间: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要尽可能打高分,以提升其阅读兴趣;对于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要避免过高评价,以使其摆正位置、力求精进。设置弹性评价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更高效地“读”,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要求相契合。例如,针对“要求学生设计‘水浒传’书签并说明设计理由”这一任务,为了更好地发挥激励作用,教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评价标准可以有所侧重,既可以突出要素指标(如人物、情节、景物等),也可以注重创造性指标(设计理由中是否突出了自己的个性化解读),还可以只是简要性指标(是否用简洁的语言提炼情节主要信息)等。
当然,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能局限于这一百分的评价检测,还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例如,在展读环节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对任务的掌握程度,还要通过辩论、展示、扮演、写作等更真实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文字表达、思维、创造、实践等能力,并关注学生的知识体系、思维方法、学习态度和阅读策略是否得到优化。
三、“一本四读”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模式的教学意义
“一本四读”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模式有两方面的意义。从教师层面说,它强调教师要积极营造开放、生成的课堂。教师要以阅读任务为引领并设置情境,给学生指明阅读的方向,这可以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还要提炼此类文本阅读的方法,打造充分尊重并实现学生阅读兴趣与个性化需求的课堂,让学生以读书为本、以读书为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如此,可以促进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阅读体系建构指导思想的实现。
从学生层面说,它强调要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彰显学生“自主阅读、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主体性,体现“自主与引导互补,倡导和谐”的育人特色。这既体现了对学生差异的尊重,是对“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有效落实;又体现了育人模式的深刻变革,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余党绪,叶开.为什么我们都主张“整本书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6(7/8):15-19.
[2]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3 .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