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林冬青
摘 要:随着“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推进,信息技术逐渐被整合应用到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和教研方式被探索和实践。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进一步丰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形成共建共享机制,构建最佳的教学流程,支持教育教学的有效活动,在此基础上给教育教学带来变革,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资源共享;教学教研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9-0014-03
一、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
“三个(名师、名校和专递)课堂”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的主要形式,实现课堂网上直播,能够促进城乡学校之间信息化的沟通交流,实现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使优质教育资源向边远地区辐射,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分享,有效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和群体之间的差距。
1.平台和网络建设与应用
基于福建省教育云的网络教研平台,全面完成多网络千兆光纤接入,配备了智能域名管理设备,电信、联通、移动、国家和省教育网实现网络互联之后,进行业务应用系统优化配置,实现不同网络、不同运营商、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业务互通,用户之间可共享和平滑使用网络服务与资源。平台还为三个网络课堂提供丰富的课程展示工具,搭建了互联网特色的教学环境;为学习者设计了在线互动视频、图文、测试、实践、体会分享等学习方式,带给师生全新的互联网学习体验。
2.共建共享的基本条件
要使每一个基本具备网络条件的学校和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教学、教研活动的常态。一是每个县至少有一间直播教室,创造条件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建设直播教室。二是每所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至少有一间多媒体教室,独享带宽4M以上,能高质量收看网络课堂。三是教师进修院校至少一间网络教研教室,独享带宽4M以上,配套较好的音视频采集设备,能参与全省的网络教研活动。四是每一所学校至少在福建省网络教研平台建立一个工作室,成员有8~10人,并组织开展每月一次的网上交流研讨活动。
3.“三个课堂”建设内容
名师课堂指组织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开设网络课堂,形成更多更好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探索网上教研活动的组织形态,使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的共享。名校课堂是指利用网络课堂的形式,使名校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多更广地扩散,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专递课堂是指利用网上同步上课的方式,使边远地区上不齐课、上不好课的农村学校与拥有相对丰富教育资源的城市中心学校同上一堂课。
4.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标准化
建立数字化优质资源基本标准、多媒体课件制作标准、多媒体教案编写标准和资源上传标准。学科教学整合课例要求画面清晰,色还原准确;构图讲究,能及时呈现教学内容;画面播放流畅无停顿,声音清晰,讲话、音乐不失真,无不良的视觉、听觉效果。多媒体课件界面应布局合理,窗口大小应适当,不宜过大或过小,整体风格统一,色彩搭配,协调,视觉效果好。若是交互性动画,操作应方便、灵活,交互性强,启动时间、链接转换时间短。教案内容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设计,上传文件为pdf或doc格式,大小不超过50M。
二、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教研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校本教研、集体备课等教研方式,局限性很大,而网络教研实现了跨区域、大范围、多层面的交融。网络教研通过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等环节,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建立系统的、崭新的教研模式。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学校里跨时空进行即时异地教研和研讨培训,通过网络跟名师、教研员互动,随时随地地向高手请教,与同行交流,不出门就能拜名师。
1.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要做到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网络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实际等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挖掘网络教育资源,改变传统备课方式,编写教案、习题,制作课件,完成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上课
上课是整个网络教研的中心环节。具体要求是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内容正确适当,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结构严谨,教师语言简洁生动、教态亲切自然,教学效果良好。通过省教育厅网络教研平台(http://kehou.fjedu.gov.cn)直播或录播,并做到视频音质清晰、图像稳定、构图合理,注意多机位拍摄应用。
3.听课
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和信息化部门有关人员成立相应工作小组,具体承担当地网络教研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教研部门组织相关学科教师,指定时间、地点集中收看收听;信息化部门做好网络联调测试和应急情况处置;参加听课的教师提前熟悉教材,熟练掌握网络教研的基本方法。
4.说课
通过说课,让授课教师说教学意图,处理教材方法和目的,让听课教师更加明白应该怎样去教、为什么要这样教。从而使教研的主题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还可以通过对某一专题的说课,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5.评课
由县(市、区)学科教研员牵头,学科核心团队成员协助,各学校教师参与。要着眼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要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和班级学生实际,与被听课教师在线共同分析研讨,突出重点,集中主要问题进行评议和研究,增强说服力。
6.开通网络空间
教师在平台上建立个人网络空间和主页,根据学科特点,自由增设栏目、资源类别,更换主页风格,也可以跨区域建立教师工作室。目前教学资源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包括各学段各学科的部分说课评课、论坛讲座、专递课堂、名校课堂等课堂实录,并有与之相关的教学论文、教案课件等,成为教研交流、学习和展示的阵地。
三、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1.把“慕课”引入基础教育
“慕课”起源于发展多年的网络远程教育和视频课程,在“慕课”模式下,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系统地通过网络在线实现。具体的做法:针对某个知识点,学校选出几位擅长讲授该内容的教师,由他们分别录制5到10分钟的教学视频,再从中挑选最好的在课堂上播放,同时发布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可随时上网查看。传统的教学中,每个教师负责一到两个班级教学,分别对自己所任教的学生负责。改革后,教师将分工合作,备课组选取重要知识点,分配给不同的教师,每个教师完成几个知识点的录制,成品大家共享。发挥每位老师的优势,让优质资源实现最大化利用。
2.以微课推动“翻转课堂”
过去学生在课堂上齐步走,采取机械的步骤——学习新知识、课后自主学、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翻转课堂则是课前自主学,课堂中教师因材施教或开展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在课前学到的新知识与技能。学校通过举行微课设计与应用技术培训,介绍微课程的设计流程和注意事项、微课的制作方法与发布,360云盘的使用、可汗学院与翻转课堂具体情况,并着重讲解录屏软件的使用方法。参与培训的教师个个动手实践,制作微课程,展示作品,互相点评。微课让课堂教学在“教育”和“技术”之间构建起一座桥梁。教师懂得利用新媒体技术来改进教学,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的绩效。各教研组把各年级各学科中的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用“微课程”的方式录制完成,建立起“微课程360云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可以在校内外通过电脑、手机等各类电子终端设备进行课前学习,紧跟当今最新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
3.智慧教室启航
智慧教室是深化第三代“班班通”理念、立足未来教育、基于物联网技术提出的整体解决方案,高度融合了教育信息化设备,无缝连接学生PAD、互动教学平台、管理平台等应用,实现了智慧教学、多屏互动、教室设备智能控制、物联网与Wi-Fi覆盖,利用大数据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高清晰”、“深体验”和“强交互”三个典型特征,从“内容呈现、环境管理、资源获取、及时互动和情境感知”五个方面来体现其智慧性,实现智能管理集中控制,打破师生、班级、年级之间的界限,实现校园教学零障碍交流,通过智慧教室教学所产生的教学数据均可以上传至云平台,教师通过云端学习力诊断分析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建立学习诊断书,并针对性的辅导;学生则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弱点,调整学习重点;家长则可以通过学习诊断书,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
四、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1.完善“三个课堂”建设机制
围绕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使全省50%以上中小学实现“班班通”。通过“专递课堂”,集中力量开发短缺课程,探索城乡学校利用网络“同时备课、同时授课、同时作业、同时考试”。用 “名师课堂”和 “名校网络课堂”,推动优质资源在全省快速共享,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2.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管理系统
积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教研模式的改革创新有效机制,加快内容建设与共享,把更多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挖掘出来并实时更新,建立3000名省级网络骨干教师队伍,开放千节名师、名校网络课程,精心制作一批翻转课堂和微课堂,建设全省全学段数字化精品资源,在“为什么干”上要抓紧,“干什么”上要抓准,“谁来干”上要抓实。
3.强化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达到提升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编辑:王天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