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街域社会组织党建的“五强”实践

时间:2024-04-24

杭州市江干区凯旋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是全市首家街道级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简称“凯益荟”。它是集社会组织孵化培育、能力提升、社区落地、备案登记等功能为一体的社会组织“孵化器、服务器、助推器”。为进一步推动街域社会组织健康发展,2013年5月“凯益荟”成立了全市首个社会组织孵化器党委——凯益荟党委。通过多年探索与实践,逐步建立与完善社會组织党建工作模式,为“凯益荟”开展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架起有效桥梁。

“三个推动”强基础

推动组织结构立体化。按照“1+6+X”模式,在组建“凯益荟”党委基础上,根据社会组织“慈善救助、文化体育、疏导维权、市民教育、社区服务、社会事务”6大类别,分设6个党总支,36个党支部,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推动组织管理实体化。成立“社会组织培育发展领导小组”,配备1名专职副书记负责党建工作,出台“1+5”配套文件,梳理《孵化器党建工作评估指标》,设置82条规则,确保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规范化、实体化运行。

推动组织运作一体化。坚持党建带群团建,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增强联系服务群众的合力。建立“三社三微五联动”工作机制,完善在党组织引领下,政府、企业、民众、社会组织、社会力量互动共享的联动机制,不断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三个同步”强覆盖

坚持社会组织入驻与党建覆盖同步。按照“入驻一家,覆盖一家”原则,推进党的组织覆盖。目前,凯益荟党委下辖的36个党支部中,有9家社会组织单独组建党支部,135家社会组织组建联合党支部。

坚持孵化服务与党建指导同步。选派36名机关干部担任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建立孵化服务与党建指导“一岗双责”制度,推进党的工作有效覆盖。

坚持社会组织培育与党组织成熟同步。按照30人以上单独建立党组织,30人以下至少有1名正式党员的工作要求,把好孵化“出壳”关口。目前,“凯益荟”己成功孵化社会组织52家,发展党员35名。

“三个依托”强扶持

依托公共资源优势,建立街道社会组织孵化器。街道先后投入500万元,打造600平方米“凯益荟”活动阵地,作为党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双孵基地”,为社会组织提供综合性服务。

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建立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成立14个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负责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和管理服务。目前,己成功孵化“王新枝工作室”“老夫督查队”“醉纸艺”等一大批具有草根特色的优秀社区社会组织。

依托优质社会组织,建立基层社会组织示范点。着力将己具备一定资质、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组织培育成为示范点,并以“1+X”的形式结对联系、辐射带动其他孵化中的社会组织。目前己建立“凯乐耆”“凯之韵”“凯居宜”等7家示范点,结对联系社会组织38家。

“三个落实”强发展

落实双网互动的服务阵地。依托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搜索资源信息,展示工作动态,拓展“网上诉求、网下回应”服务渠道,推动社会组织信息共享、发展联动。

落实双向流动的服务人才。针对社会组织党员骨干少的难题,采用双向流动的方式,通过定向培养,推动社会组织党员管理层与党组织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目前,已有23名社会组织负责人担任党组织书记。

落实双轮驱动的服务资金。街道设立100万元专项扶持基金,通过一次性扶持、购买服务、奖励优秀等形式,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确保社会组织党员活动经费每人每年不低于100元。

“三个创新”强效应

创新活动载体。以街道微创投、社区微公益、网格微心愿“三微”平台为载体,成立“凯旋红马甲”枢纽型社会组织,使社会组织发展与公益事业紧密结合。

创新评价机制。开展“党建强、服务强”双强争先活动,每年对社会组织进行党建工作规范化评价、党组织星级考评、“凯旋先锋”表彰和“十佳优秀社会组织”评选,增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品牌的集群效应。

创新提升渠道。依托“基层党校”“凯育沙龙”等平台,开展“党员固定活动日”和“每月一提升”工程,加强社会组织党员思想教育。建立社工导师工作站,通过专家督导、在岗实习、以师带徒、个案实践等形式,全面提升团队管理和社会组织服务能力。

供稿单位:杭州市江干区凯旋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