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切口,深分析”的教学探索

时间:2024-05-09

卢晓华

“教材只是为教学活动提供一种知识上的线索,为学习提供导引和参考,而教师的理解、处理、驾驭和超越教材的能力,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1]笔者认为,对“叙事宏观,内容庞杂”的高中历史说,“小切口,深分析”的教学思路能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抓准教材切入口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是高中历史必修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的最后一课,与前面两课——“美苏争锋”和“新兴力量的崛起”一起,三课完整地展示了“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趋势”单元的知识结构图。

了解以上单元知识结构图是学生学习本课的起点,本课教学应抓住“一超多强”这一教学重点展开。但从教材提供的内容来看,要突破这一重点有一定难度,正如单元知识结构图所示,教材在编写这块内容的时候主要围绕大国或大国集团实力增长平行展开,而对于“一超”于多极化趋势的影响以及各“极”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制约关系语焉不详,提供的史实笼统简单、缺少内在联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标题中“加强”二字如何体现也缺少能一以贯之地帮助学生理解的历史载体,以致学生认为“国家实力都在增长,所以多极化趋势就加强了”(摘自某学生预习后的体会)。

在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教学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后,笔者认为,科索沃战争是解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这课一个不错的教学切入口。首先,从知识的前后联系看,科索沃战争体现了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很多新的特点。例如,美国开创了以“人权”“民族”问题为借口,使国内问题国际化的危险先例。不少国内外的专家指出,科索沃战争在许多方面已经成为冷战后全球政治的“分水岭”。其次,从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看,聚焦科索沃战争爆发的背景、各方博弈的结果和影响能清晰地反映冷战后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索沃战争虽没有改变当前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但单极化已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值得警惕。再次,从激发学习兴趣角度看,科索沃战争是学生相对陌生的知识,教材只是一笔带过,不少学生甚至不清楚科索沃的地理位置。但从笔者授课现场学生聚精会神听课、踊跃发言的事实看,只要我们抓准教学切入口,喜欢形式变化和思维挑战的学生是能被调动学习兴趣的。

二、优化问题链设计

抓准教材切入口之后,笔者进行问题链优化以确定教学基本思路并寻找典型材料完成教学整体预设。“多极化趋势加强”既是本课的重点,笔者就“多极化”三个字,设计了“国际格局走向单极化还是多极化?为什么要多极化,不要单极化?如何加强多极化,防止单极化?”三个环环相扣的主干问题,并将科索沃战争作为解答问题链的背景材料贯穿始终。其中,第1问提出质疑,从多极化的反面单极化入手,制造矛盾冲突,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第2问将“多极化趋势加强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这一常规设问方式口语化,既提升了思维含量又有利于学生接受;第3问强调学以致用,要求学生从大量史实中总结出历史的智慧。三个主干问题步步深入、由此及彼,把疑问和教学目标紧紧地连在一起,每一问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次飞跃。问题框架确定后,展开具体教学。

1.导入

展示科索沃战争背景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结合地缘政治、国际格局演变等角度综合分析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的战略意图。

科索沃战争爆发前欧洲形势可用“1989年东欧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 北约东扩”三张示意图(略)进行囊括。具体讲,科索沃原是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的一个自治省,二战后纳入当时由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波黑)、马其顿、黑山六个共和国组成)的版图。1991年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线崩溃,无力再干预欧洲事务。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控制下的北约不仅没有解散,反而积极填补苏联解体后的东欧“安全真空”,建立以北约为核心的未来安全新机制。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情况下,1991~1992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分裂为五个独立的国家。在南联邦解体过程中,由于领土、财产和利益分割上的矛盾以及原本存在的民族纠纷和宗教冲突,各共和国间和各国内的不同民族间先后发生规模不等的战争。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由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联合组成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领导人米洛舍维奇反对科索沃独立,阿族与塞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它们不能容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同时也图谋借这一危机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从1998年底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人道”的幌子,以“民族问题”为由,绕开联合国,对主权国家南联盟发动了一场历时78天的空袭战,引发了近百万难民潮。

意图:“左图右史”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历史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轴构成的坐标系中发生、发展的。由于学生综合运用历史和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还很欠缺,而美国建立“单极世界”是一个控制世界战略要点的布局过程,因此,抓住“欧洲区域”和“冷战后”两条线索分析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的战略意图至关重要。

2.重难点突破

展示国际社会对科索沃战争的不同态度,帮助学生理解多极化的实质就是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材料1: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对北约的行动进行了谴责:“这在事实上是美国企图作为世界警察进入21世纪。俄罗斯绝不允许这样。”

——徐俊:《北约要当“世界警察” 俄罗斯酝酿应对举措》

问题1:俄罗斯为什么要谴责北约的行动?俄罗斯的谴责够份量吗?

意图:设置材料1和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阅读和运用教材“走出低谷的俄罗斯”一目的知识,针对学生通常认为苏联解体后已经一蹶不振、谴责不够份量的认识,借机指导学生梳理1991年后俄罗斯两届领导人追求的外交目标和采取的措施,感受俄罗斯在艰难转型过程中始终保持的强烈民族主义情怀,懂得民族主义是帮助理解多级化趋势的一把钥匙。

材料2:中国学生抗议北约战机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照片(略)

问题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目标和政策是什么?冷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新的国际格局的建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有哪些?

意图:设置材料2和问题2,旨在让学生通过观看抗议北约暴行的照片增加爱国主义情感,并意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正严重地威胁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环境,从而理解教材“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局势,广大发展中国家用团结的力量来对抗霸权主义的压力”这句表述的内涵。配合照片设问,为学生准确理解中国政府在科索沃战争中所持外交立场以及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发出自己声音的不懈努力提供了背景铺垫。

材料3:迫于压力,北约不得不重新回到联合国的渠道和政治解决的道路上来。1999年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弃权(中国)的表决结果通过了由西方7国和俄罗斯提交的科索沃问题决议。

——辛华:《塞尔维亚提议按民族划分科索沃 科总理拒绝》

材料4:美国只是在得到该地区主要盟国的支持的情况下才发动战争。在战争期间,美国大量依靠意大利的各个基地……美国国内政治争论的结果是,赞成海外少有作为而不是在海外多有作为。在这种时候,对美国作为霸主或超强大国的行为的担心,往往被夸大其词了。

——(美)伊沃·达尔德,迈克尔·奥汉隆 :《丑陋的胜利——解剖科索沃战争》

材料5: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是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基辛格1993年的谈话

问题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制约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因素有哪些,科索沃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有哪些。

意图:设置材料3、材料4、材料5和问题3,旨在通过材料解读,让学生发现科索沃战争并没有改变当前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科索沃问题还是要放到联合国框架中去解决,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受自身实力影响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不能实现。但是,科索沃战争确实严重地危害了国际和平与稳定。期间美国开创了以“人权”“民族”问题为借口,使国内问题国际化的危险先例。单极化与多极化的斗争将长期存在。

材料6:北约(在科索沃)的干预突出地暴露了人道主义干预的两难问题。一方面,地区组织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动用武力是否合法?另一方面,是否允许对人权全面大量遭践踏带来严重人道主义后果而任其继续发展?国际社会未能协调好在科索沃这一情况中这两个都非常有说服力的重要方面。

——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

问题4:国际社会应如何避免科索沃战争的悲剧重演?

意图:设置材料6和问题4,旨在让学生懂得,科索沃战争的悲剧是由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南联盟未能妥善处理民族矛盾、宗教矛盾,欧洲防务过于依赖北约,国际社会缺乏有效处理地区冲突的机制等综合因素造成的;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要求人们思考多极化的保障机制问题。不要求学生当堂找出标准答案,可以在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以小论文的形式回答问题6。将探究延伸到课外,能使学生继续保持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整节课也收到了达到言已尽而意未穷的效果。

三、提升课堂追问水平

课堂追问,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使之深入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追问1:北约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成立的初衷是什么?冷战结束后,华约解散,北约呢?它在科索沃战争中的职能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了减少在欧洲区域安全问题上对美国和北约的依赖,欧盟做了怎样的努力?

意图:设置追问1,旨在告诉学生,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使北约由防御组织变成了进攻性和干预性的军事集团,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是冷战后国际关系中一个重大变动。追问、加强了知识的前后联系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北约”这一历史概念的还原,理解北约本质上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从中体验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幻。

追问2: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真是为了维护“人权”“人道”吗?

意图:设置追问2,旨在阐释“人权”“人道”这些当今社会倡导的价值观的本质涵义。笔者在教学发现,有些学生对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持似乎也无可厚非的观点,及时从动机与结果两个角度加以纠正。从动机上看,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它们不容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同时它们也图谋借这一危机的处理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从结果来看,北约的干预并没有解决科索沃的人权问题,反而造成了更大的难民潮和平民伤亡。在歧义处追问,可以使学生拓宽眼界,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为历史真相犹如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追问3:单极化不能带来世界和平和发展吗?

意图:设置追问3,旨在纠正部分学生对美国建立“单极世界”后果的不当认识。在讲了多级化给世界带来的好处时,有些学生就认为一旦美国建立了“单极世界”,世界就不会有和平与发展。的确。正如美国著名的《外交》杂志以《新的罗马帝国》为题,宣称美国在所有的领域都同时处于主宰地位,追求的是“新罗马帝国治下的和平”。的确,“单极世界”中的“和平与发展”,实质上是美国领导世界、垄断世界经济资源、损害其他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和平与发展”。但即使美国建立了“单极世界”,和平与发展仍会有,因为追求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力量依然存在。通过追问3,能在学生出现认识偏颇时,逆着学生的思路追问,“将”学生一“军”,纠偏释疑,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原野的窗子。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效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小切口,深分析”的教学方法就是师生一起解剖“麻雀”,建构知识、锻炼能力。本节课后就有学生对国际问题兴趣陡增,开始讨论起钓鱼岛问题;有的学生则开始对着世界地图指指点点,琢磨起地缘政治来。表明笔者的这堂历史课教学,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