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实验的设计和改进

时间:2024-05-09

陈立铭++李德前

“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巩固基础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尝试科学探究、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而且各地中考化学试卷中实验探究题的命制,也常以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及其改进装置为素材,以突出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验评价能力。

但笔者发现,在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碳酸钙(或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实验中,有的初中化学教科书、教学辅导资料以及有些中考化学试题对于实验的设计和装置的改进,常常忽视了两个科学性问题。笔者结合实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索,提出该实验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一个比较完美的改进装置。

一、实验设计和装置改进时容易忽视的两个问题

笔者发现,在有的实验方案中,反应容器里涉及了两个化学反应(一个是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另一个是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有的实验方案中,虽然只有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但是利用气球封闭反应容器(同时储存反应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这样设计,均存在科学性错误。

1. 一个实验不能选用两个化学反应

像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96页设计的“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实验[1](装置见图1),以及《重庆市2013年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化学试题·B卷》第23题中探究质量守恒定律采用的实验(装置见图2),在同一反应体系内既有“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还有“碱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反应”(旨在防止锥形瓶冲塞),这不利于得出“碳酸盐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保持不变”的实验结论。

仅从数学角度分析就不难发现,在同一反应体系内,如果一个化学反应在反应后的质量增加、另一个化学反应在反应后的质量减小,那么整个实验体系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也是可以保持不变的,这如何能说明其中的一个化学反应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保持不变呢?显然,这样的设计实验干扰了学生的认知思维,影响了正确结论的导出。

因此,在验证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每个实验只能选用一个化学反应作为研究对象,同一反应体系内不能涉及两个或多个化学反应[1]。

2. 不能使用小气球封闭反应容器

在验证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为了防止容器内外的物质发生交换,反应容器必须是密闭的。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封闭反应容器,都要确保反应前后装置的外形没有明显变化,以防止第二次称量实验装置时空气浮力对实验结果的不良影响。

由于小气球来源容易、弹性好,因此化学实验中常用它封闭反应容器,以防止气体逃逸、调节反应容器内的压强变化、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等。像《泸州市2011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试卷》第47题、《昆明市201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卷》第28题,在要求学生回答如何改进“在烧杯里进行的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装置见图3)时,评分标准中给出的参考答案都是“把烧杯换成锥形瓶、在锥形瓶的瓶口系一个气球”。

另外,有些教学辅导材料中(如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版《九年级化学补充习题》第29页第8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版《中学化学疑难辨析》第44页)提供的“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实验装置,也采用气球封闭反应容器。

那么,用气球封闭“碳酸盐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容器,在第二次称量(气球已经膨胀)实验装置质量时有没有明显的空气浮力干扰呢?不久前,我们采用图4实验装置(通过倾斜锥形瓶使反应发生、直立锥形瓶使反应停止),利用托盘天平对该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进行了测定,有关的实验数据如下表[2]:

上述实验数据虽然不够精确,但仍然直观地说明反应后气球膨胀使托盘天平失去平衡,还说明气球膨胀得越大,托盘天平第二次称量减少的质量也越多。

另外,现行沪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全一册)》中也有一个研究空气浮力的实验[4]:将一个瘪气球套扎在篮球气针尾端,并与篮球一起挂在杠杆的一端,另一端挂钩码平衡(见图5);然后将气针头插入篮球的气门内,气球立即膨胀(篮球外形基本不变)。此时杠杆失去平衡,挂钩码的一端下沉。

综上可知,对于验证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果反应后装置内的气压明显增大(如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则不能使用气球封闭反应容器。当然,若反应后装置内的气压变小了,则可以使用气球封闭容器,如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中“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

二、对教科书中实验装置的改进

搞清上述问题,有关“碳酸盐与盐酸反应”的实验设计,就不会出现类似的科学性错误;如果我们再善于进行实验创新,那么改进的实验装置就会妙不可言。

1. 新教科书中实验装置的不足

2012年出版的沪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02页安排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实验(装置见图6)。此实验装置虽然改变了旧版教科书中涉及两个化学反应的弊端,但实验中,当向密闭的锥形瓶里注入稀盐酸时容易发生冲塞现象;另外,每次实验后注射器里都要再次吸入稀盐酸,操作不够简便。

2.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

经过反复试验,笔者利用螺纹瓶颈的眼药水瓶,以及PET饮料瓶(其耐压能力约为10~20 kg/cm2,通常状况下,只要瓶内产生的气体体积不超过瓶子容积的4倍[3],就不会爆瓶),对原实验进行了成功的改进(实验装置见图7、8)。

3. 改进后的实验操作

(1)找一个螺纹瓶颈的眼药水瓶,截去(或拔掉)最前端的滴液端口,保留螺纹瓶颈,并在眼药水瓶的中下部烫几个大小适宜的细孔(见图7);然后向眼药水瓶内装入适量颗粒状的石灰石(或碳酸钙)。

(2)找一个大口径的容积约400 mL的PET饮料瓶(盛装碳酸饮料、苏打水或营养快线的饮料瓶均可,质地柔软的矿泉水瓶不可用),洗干净后向瓶内倒入大约100 mL的稀盐酸。

(3)找一个与PET饮料瓶口配套的橡皮塞,在橡皮塞反面的中心位置,打一个深度为橡皮塞高度2/3的孔,并且孔径略小于眼药水瓶的螺纹瓶颈,然后将眼药水瓶的螺纹瓶颈稍稍用力旋入橡皮塞内.

(4)按图8所示,将实验装置连接起来;然后将整个实验装置放到托盘天平的左盘上,并用砝码平衡,记下第一次称量的数据。

(5)从托盘天平上取下实验装置,将其倾斜,眼药水瓶中的碳酸钙与稀盐酸接触,立即反应,有大量的气泡冒出。为防止饮料瓶内压力过大而发生冲塞,反应大约20 s即可将饮料瓶直立起来,使反应停止;再把饮料瓶放到托盘天平上进行第二次称量,并记下第二次称量的数据。容易发现两次称量值相等,这充分说明,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前后的质量保持不变。

(6)本次实验结束后,只要拔掉瓶口的橡皮塞,放出瓶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即可在其余的班级继续使用。所有班级的实验结束后,再拆开装置清洗;如果碳酸钙用完了(或颗粒变细小了),可以旋下眼药水瓶,重新装入颗粒状的石灰石(或碳酸钙)。

4. 改进后的实验优点

(1)实验设计科学,实验操作简便,实验过程安全,实验结果可靠。

(2)利用废旧物品设计实验装置,培养了师生的节俭意识。

(3)实验装置比较固定,一次装药足量,就可以在多个班级连续使用。

(4)只要在橡皮塞上增加一根导气管,此实验装置就符合启普发生器原理,从而用于常温下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氢气和硫化氢等气体。

实验创新永无止境,必须确保科学性、追求直观性、体现实用性、力争简洁性[4]。

参考文献:

[1] 李德前.“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改进[J]. 化学教育,2011(10):84-85.

[2] 王秀梅,李德前. 将气球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问题探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8):41-42.

[3] 扈静晗.PET瓶在碳酸饮料中的应用[J]. 饮料工业,2006(9):31.

[4] 李德前.例谈初中化学实验创新的思维方法进[J]. 化学教学,2013(3):65-68.

endprint

“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巩固基础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尝试科学探究、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而且各地中考化学试卷中实验探究题的命制,也常以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及其改进装置为素材,以突出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验评价能力。

但笔者发现,在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碳酸钙(或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实验中,有的初中化学教科书、教学辅导资料以及有些中考化学试题对于实验的设计和装置的改进,常常忽视了两个科学性问题。笔者结合实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索,提出该实验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一个比较完美的改进装置。

一、实验设计和装置改进时容易忽视的两个问题

笔者发现,在有的实验方案中,反应容器里涉及了两个化学反应(一个是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另一个是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有的实验方案中,虽然只有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但是利用气球封闭反应容器(同时储存反应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这样设计,均存在科学性错误。

1. 一个实验不能选用两个化学反应

像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96页设计的“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实验[1](装置见图1),以及《重庆市2013年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化学试题·B卷》第23题中探究质量守恒定律采用的实验(装置见图2),在同一反应体系内既有“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还有“碱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反应”(旨在防止锥形瓶冲塞),这不利于得出“碳酸盐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保持不变”的实验结论。

仅从数学角度分析就不难发现,在同一反应体系内,如果一个化学反应在反应后的质量增加、另一个化学反应在反应后的质量减小,那么整个实验体系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也是可以保持不变的,这如何能说明其中的一个化学反应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保持不变呢?显然,这样的设计实验干扰了学生的认知思维,影响了正确结论的导出。

因此,在验证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每个实验只能选用一个化学反应作为研究对象,同一反应体系内不能涉及两个或多个化学反应[1]。

2. 不能使用小气球封闭反应容器

在验证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为了防止容器内外的物质发生交换,反应容器必须是密闭的。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封闭反应容器,都要确保反应前后装置的外形没有明显变化,以防止第二次称量实验装置时空气浮力对实验结果的不良影响。

由于小气球来源容易、弹性好,因此化学实验中常用它封闭反应容器,以防止气体逃逸、调节反应容器内的压强变化、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等。像《泸州市2011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试卷》第47题、《昆明市201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卷》第28题,在要求学生回答如何改进“在烧杯里进行的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装置见图3)时,评分标准中给出的参考答案都是“把烧杯换成锥形瓶、在锥形瓶的瓶口系一个气球”。

另外,有些教学辅导材料中(如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版《九年级化学补充习题》第29页第8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版《中学化学疑难辨析》第44页)提供的“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实验装置,也采用气球封闭反应容器。

那么,用气球封闭“碳酸盐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容器,在第二次称量(气球已经膨胀)实验装置质量时有没有明显的空气浮力干扰呢?不久前,我们采用图4实验装置(通过倾斜锥形瓶使反应发生、直立锥形瓶使反应停止),利用托盘天平对该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进行了测定,有关的实验数据如下表[2]:

上述实验数据虽然不够精确,但仍然直观地说明反应后气球膨胀使托盘天平失去平衡,还说明气球膨胀得越大,托盘天平第二次称量减少的质量也越多。

另外,现行沪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全一册)》中也有一个研究空气浮力的实验[4]:将一个瘪气球套扎在篮球气针尾端,并与篮球一起挂在杠杆的一端,另一端挂钩码平衡(见图5);然后将气针头插入篮球的气门内,气球立即膨胀(篮球外形基本不变)。此时杠杆失去平衡,挂钩码的一端下沉。

综上可知,对于验证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果反应后装置内的气压明显增大(如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则不能使用气球封闭反应容器。当然,若反应后装置内的气压变小了,则可以使用气球封闭容器,如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中“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

二、对教科书中实验装置的改进

搞清上述问题,有关“碳酸盐与盐酸反应”的实验设计,就不会出现类似的科学性错误;如果我们再善于进行实验创新,那么改进的实验装置就会妙不可言。

1. 新教科书中实验装置的不足

2012年出版的沪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02页安排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实验(装置见图6)。此实验装置虽然改变了旧版教科书中涉及两个化学反应的弊端,但实验中,当向密闭的锥形瓶里注入稀盐酸时容易发生冲塞现象;另外,每次实验后注射器里都要再次吸入稀盐酸,操作不够简便。

2.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

经过反复试验,笔者利用螺纹瓶颈的眼药水瓶,以及PET饮料瓶(其耐压能力约为10~20 kg/cm2,通常状况下,只要瓶内产生的气体体积不超过瓶子容积的4倍[3],就不会爆瓶),对原实验进行了成功的改进(实验装置见图7、8)。

3. 改进后的实验操作

(1)找一个螺纹瓶颈的眼药水瓶,截去(或拔掉)最前端的滴液端口,保留螺纹瓶颈,并在眼药水瓶的中下部烫几个大小适宜的细孔(见图7);然后向眼药水瓶内装入适量颗粒状的石灰石(或碳酸钙)。

(2)找一个大口径的容积约400 mL的PET饮料瓶(盛装碳酸饮料、苏打水或营养快线的饮料瓶均可,质地柔软的矿泉水瓶不可用),洗干净后向瓶内倒入大约100 mL的稀盐酸。

(3)找一个与PET饮料瓶口配套的橡皮塞,在橡皮塞反面的中心位置,打一个深度为橡皮塞高度2/3的孔,并且孔径略小于眼药水瓶的螺纹瓶颈,然后将眼药水瓶的螺纹瓶颈稍稍用力旋入橡皮塞内.

(4)按图8所示,将实验装置连接起来;然后将整个实验装置放到托盘天平的左盘上,并用砝码平衡,记下第一次称量的数据。

(5)从托盘天平上取下实验装置,将其倾斜,眼药水瓶中的碳酸钙与稀盐酸接触,立即反应,有大量的气泡冒出。为防止饮料瓶内压力过大而发生冲塞,反应大约20 s即可将饮料瓶直立起来,使反应停止;再把饮料瓶放到托盘天平上进行第二次称量,并记下第二次称量的数据。容易发现两次称量值相等,这充分说明,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前后的质量保持不变。

(6)本次实验结束后,只要拔掉瓶口的橡皮塞,放出瓶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即可在其余的班级继续使用。所有班级的实验结束后,再拆开装置清洗;如果碳酸钙用完了(或颗粒变细小了),可以旋下眼药水瓶,重新装入颗粒状的石灰石(或碳酸钙)。

4. 改进后的实验优点

(1)实验设计科学,实验操作简便,实验过程安全,实验结果可靠。

(2)利用废旧物品设计实验装置,培养了师生的节俭意识。

(3)实验装置比较固定,一次装药足量,就可以在多个班级连续使用。

(4)只要在橡皮塞上增加一根导气管,此实验装置就符合启普发生器原理,从而用于常温下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氢气和硫化氢等气体。

实验创新永无止境,必须确保科学性、追求直观性、体现实用性、力争简洁性[4]。

参考文献:

[1] 李德前.“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改进[J]. 化学教育,2011(10):84-85.

[2] 王秀梅,李德前. 将气球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问题探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8):41-42.

[3] 扈静晗.PET瓶在碳酸饮料中的应用[J]. 饮料工业,2006(9):31.

[4] 李德前.例谈初中化学实验创新的思维方法进[J]. 化学教学,2013(3):65-68.

endprint

“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巩固基础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尝试科学探究、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而且各地中考化学试卷中实验探究题的命制,也常以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及其改进装置为素材,以突出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验评价能力。

但笔者发现,在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碳酸钙(或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实验中,有的初中化学教科书、教学辅导资料以及有些中考化学试题对于实验的设计和装置的改进,常常忽视了两个科学性问题。笔者结合实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索,提出该实验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一个比较完美的改进装置。

一、实验设计和装置改进时容易忽视的两个问题

笔者发现,在有的实验方案中,反应容器里涉及了两个化学反应(一个是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另一个是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有的实验方案中,虽然只有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但是利用气球封闭反应容器(同时储存反应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这样设计,均存在科学性错误。

1. 一个实验不能选用两个化学反应

像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96页设计的“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实验[1](装置见图1),以及《重庆市2013年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化学试题·B卷》第23题中探究质量守恒定律采用的实验(装置见图2),在同一反应体系内既有“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还有“碱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反应”(旨在防止锥形瓶冲塞),这不利于得出“碳酸盐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保持不变”的实验结论。

仅从数学角度分析就不难发现,在同一反应体系内,如果一个化学反应在反应后的质量增加、另一个化学反应在反应后的质量减小,那么整个实验体系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也是可以保持不变的,这如何能说明其中的一个化学反应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保持不变呢?显然,这样的设计实验干扰了学生的认知思维,影响了正确结论的导出。

因此,在验证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每个实验只能选用一个化学反应作为研究对象,同一反应体系内不能涉及两个或多个化学反应[1]。

2. 不能使用小气球封闭反应容器

在验证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为了防止容器内外的物质发生交换,反应容器必须是密闭的。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封闭反应容器,都要确保反应前后装置的外形没有明显变化,以防止第二次称量实验装置时空气浮力对实验结果的不良影响。

由于小气球来源容易、弹性好,因此化学实验中常用它封闭反应容器,以防止气体逃逸、调节反应容器内的压强变化、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等。像《泸州市2011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试卷》第47题、《昆明市201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卷》第28题,在要求学生回答如何改进“在烧杯里进行的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装置见图3)时,评分标准中给出的参考答案都是“把烧杯换成锥形瓶、在锥形瓶的瓶口系一个气球”。

另外,有些教学辅导材料中(如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版《九年级化学补充习题》第29页第8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版《中学化学疑难辨析》第44页)提供的“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实验装置,也采用气球封闭反应容器。

那么,用气球封闭“碳酸盐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容器,在第二次称量(气球已经膨胀)实验装置质量时有没有明显的空气浮力干扰呢?不久前,我们采用图4实验装置(通过倾斜锥形瓶使反应发生、直立锥形瓶使反应停止),利用托盘天平对该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进行了测定,有关的实验数据如下表[2]:

上述实验数据虽然不够精确,但仍然直观地说明反应后气球膨胀使托盘天平失去平衡,还说明气球膨胀得越大,托盘天平第二次称量减少的质量也越多。

另外,现行沪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全一册)》中也有一个研究空气浮力的实验[4]:将一个瘪气球套扎在篮球气针尾端,并与篮球一起挂在杠杆的一端,另一端挂钩码平衡(见图5);然后将气针头插入篮球的气门内,气球立即膨胀(篮球外形基本不变)。此时杠杆失去平衡,挂钩码的一端下沉。

综上可知,对于验证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果反应后装置内的气压明显增大(如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则不能使用气球封闭反应容器。当然,若反应后装置内的气压变小了,则可以使用气球封闭容器,如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中“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

二、对教科书中实验装置的改进

搞清上述问题,有关“碳酸盐与盐酸反应”的实验设计,就不会出现类似的科学性错误;如果我们再善于进行实验创新,那么改进的实验装置就会妙不可言。

1. 新教科书中实验装置的不足

2012年出版的沪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02页安排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实验(装置见图6)。此实验装置虽然改变了旧版教科书中涉及两个化学反应的弊端,但实验中,当向密闭的锥形瓶里注入稀盐酸时容易发生冲塞现象;另外,每次实验后注射器里都要再次吸入稀盐酸,操作不够简便。

2.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

经过反复试验,笔者利用螺纹瓶颈的眼药水瓶,以及PET饮料瓶(其耐压能力约为10~20 kg/cm2,通常状况下,只要瓶内产生的气体体积不超过瓶子容积的4倍[3],就不会爆瓶),对原实验进行了成功的改进(实验装置见图7、8)。

3. 改进后的实验操作

(1)找一个螺纹瓶颈的眼药水瓶,截去(或拔掉)最前端的滴液端口,保留螺纹瓶颈,并在眼药水瓶的中下部烫几个大小适宜的细孔(见图7);然后向眼药水瓶内装入适量颗粒状的石灰石(或碳酸钙)。

(2)找一个大口径的容积约400 mL的PET饮料瓶(盛装碳酸饮料、苏打水或营养快线的饮料瓶均可,质地柔软的矿泉水瓶不可用),洗干净后向瓶内倒入大约100 mL的稀盐酸。

(3)找一个与PET饮料瓶口配套的橡皮塞,在橡皮塞反面的中心位置,打一个深度为橡皮塞高度2/3的孔,并且孔径略小于眼药水瓶的螺纹瓶颈,然后将眼药水瓶的螺纹瓶颈稍稍用力旋入橡皮塞内.

(4)按图8所示,将实验装置连接起来;然后将整个实验装置放到托盘天平的左盘上,并用砝码平衡,记下第一次称量的数据。

(5)从托盘天平上取下实验装置,将其倾斜,眼药水瓶中的碳酸钙与稀盐酸接触,立即反应,有大量的气泡冒出。为防止饮料瓶内压力过大而发生冲塞,反应大约20 s即可将饮料瓶直立起来,使反应停止;再把饮料瓶放到托盘天平上进行第二次称量,并记下第二次称量的数据。容易发现两次称量值相等,这充分说明,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前后的质量保持不变。

(6)本次实验结束后,只要拔掉瓶口的橡皮塞,放出瓶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即可在其余的班级继续使用。所有班级的实验结束后,再拆开装置清洗;如果碳酸钙用完了(或颗粒变细小了),可以旋下眼药水瓶,重新装入颗粒状的石灰石(或碳酸钙)。

4. 改进后的实验优点

(1)实验设计科学,实验操作简便,实验过程安全,实验结果可靠。

(2)利用废旧物品设计实验装置,培养了师生的节俭意识。

(3)实验装置比较固定,一次装药足量,就可以在多个班级连续使用。

(4)只要在橡皮塞上增加一根导气管,此实验装置就符合启普发生器原理,从而用于常温下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氢气和硫化氢等气体。

实验创新永无止境,必须确保科学性、追求直观性、体现实用性、力争简洁性[4]。

参考文献:

[1] 李德前.“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改进[J]. 化学教育,2011(10):84-85.

[2] 王秀梅,李德前. 将气球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问题探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8):41-42.

[3] 扈静晗.PET瓶在碳酸饮料中的应用[J]. 饮料工业,2006(9):31.

[4] 李德前.例谈初中化学实验创新的思维方法进[J]. 化学教学,2013(3):65-68.

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