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学政治试卷讲评课改进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4-05-09

沈青青

试卷讲评课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是一种客观存在却又较为小众的课型,不像新授课那样可以引入情境,演绎新知;也不像复习课能综合知识,建构体系。但是,作为对学习成果的一种集中反馈,政治试卷讲评课有其集中诊断、类化矫正、持续激励的功能,非其他常规课型可替代。

一、对中学政治试卷讲评的质性认识

首先,政治教师对试卷本身应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即试卷讲评前对试卷总体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不能主观臆断。当然,其前提是试卷非评讲人自己命制。试卷本身的难度、信度和效度是评价的前提,如实、简要地对试题作出判断,考验着一个教师的专业判断力,试卷本身的质量也决定了接下来教师讲评的必要性和细致程度。比如,有些题目本身区分度小信度很差,就不必细讲;有些题目难度很大效度不高,也不值得深入探究。要讲就讲那些有区分度、有学科思维含量的题目。

其次,政治教师对学生的成绩也要辩证地看待。成绩是一种量化的反馈,作为诊断的方法,它能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严格来讲是一个好事,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获得真知,测试本身不是为了获得成绩,成绩是考试的副产品,找出问题解决它才是目的。如果在测试前进行大量训练会导致“没有问题”的测试,使测试的诊断矫正功能丧失。另外,借由学生的反馈,教师也能发觉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讲,测试也是教学的一种必要而有益的补充。教师对试卷讲评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考试的认识,测试成绩总有高下,学习环境不同、学习习惯不同、学习态度不同,使有限的分数充满了变数,过度地关注成绩会使评讲陷入一个情绪化的怪圈。所以,正确的做法是要关注班级的总体情况,并与之前的表现纵向比较,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学生的不努力;表扬付出努力、成绩进步较快的个体同学,不点名批评落后学生。

二、中学政治试卷讲评课的规定动作

试卷讲评课在初三、高三的政治教学中较为常见,平时的政治课当然可以不拘泥。然而在大型的公开课中,我们发现试卷讲评课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一)精确统计,对症讲解——从模糊走向精细

最初的试卷讲评课,教师习惯于逐题讲解,对印象中学生错误较多的题目可能会重点讲解。然而也就仅止于此,至于错误率到底有多少,学生的误区到底在哪里,教师其实并不是很清楚,而且有时这种印象与事实之间还会有很大的出入。现在,我们会更多地看到,在试卷评讲时,教师会在PPT课件上呈现每一小题的得分情况,甚至有的教师会精确到错题(指选择题)的百分比情况。这样,教师对100%正确或者95%以上正确的题目就可以略过不讲了,而对于全军覆没或者正确率小于5%的题目可以做一番研究。究竟是题目本身的问题还是教学中的失误?机读的统计数据客观表明,哪些题目无需再讲,哪些题目是学生认识不清的。技术带来的便捷使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增强,从而也使讲评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二)引导审题,注重思路——从静止走向生成

从答案出发的讲评和从学生出发的讲评是不同的。如果讲评的立足点是答案,是为了让学生记住一个固定的文本,那么学生的想法就无关紧要了,学生走过的弯路和误区也可以视而不见,教师所做的就是把学生领到标准答案面前而已。讲评也就是一次告知,告知学生答案是什么。从学生出发的讲评则不然,要解决学生的困惑,必须讲清其所以然,政治学科本身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很多题目,从材料到设问,再到答案的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思维过程,教师若不能真实地再现试错经历、完整地呈现思考路径,是很难将题目讲清楚的。在这里,重要的不是答案的详解,而是思路的引导点拨、方法的归纳提炼;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记住某个答案,而是培养学生科学、仔细审题的习惯,授人以渔,功莫大焉。

需要注意的是:一道题目,有的教师三言两语即可讲清,有的教师即使花了很多功夫,费了很多口舌也没能将其点透。这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问题,不是课型结构的问题,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之内。

(三)寻求变式,开拓思维——从浅尝走向深刻

以往的试卷讲评课,大多数教师讲一题是一题,但是每一个题目的设问都有其特定的角度或范围,试题角度稍微变一下,答案也完全不一样了。假如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思考角度过于单一的话,学习能力也不会得到提高。为了部分解决这一讲评课的“困境”,如今的试卷讲评课常常在讲完某一题后,再针对原题目情境设置1~2个其他角度或不同范围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称之为“变式训练”,主要用于主观题。这里的角度可以是不同模块,如高中政治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不同模块,初中思品的国情、法律、心理和道德模块等,也可以是对一种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原因或意义)”“怎么样”的多维度思考,还可以是不同主体的应对。范围的大小主要是知识的外延度,可以由小变大,如从认识论到辩证唯物主义,反之也可以由大变小,精准地考查知识点。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对某一类现象或事物,学生能获得更全面、更深层的认识,同样在反复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拓展,整体的学习力得到提升。

三、中学政治试卷讲评课的实践创新

中国戏曲有程式化的艺术特征,如上马、关门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但也允许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改进,是“有规则的自由”。中学政治试卷讲评课也是如此,除了规定动作,在日常鲜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也创造了一些有质量的自选动作,在课型的改进方面作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一)样本评析,对症下药

一般来说,客观题答案呈现的只是学生的一个思维结果,主观题则不然,学生的答题过程一目了然地展现在答题纸上。因此,要想主观题的讲评更有实效,可以把包含学生典型错误的样本抽取出来,通过拍照嵌入PPT课件或者导入可修改的电子白板呈现给学生。因为样本的真实性,讲评的可信度更高,学生的关注度也高了;因为样本的典型性,集中了学生在此问题上的常见误区,讲评的目标达成度也更高。下面以2014年江苏高考卷第35题第2小问为例。endprint

材料一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粮食生产和粮食价格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①发达国家因为参加世贸组织谈判削减了农业补贴;②日本、巴西、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农业生产率提高;③以生物质能源替代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④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业劳动力加速流失。在这种情况下,粮食供给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

材料二 目前,我国居民对粮食的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但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饲料粮和油料作物需求量增加,使得粮食供应出现偏紧的状态。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还会导致工业化成本上升,影响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2014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把“粮食安全”放到了首要地位。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刺激国际粮价上涨且影响机制相同的因素有哪些?(请选出序号)试着在图5中平行移动供给曲线S或需求曲线D以表示这种变化(图5略)。

(2)在国际粮食市场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保证“中国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学生答案样本 ①对外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它作为发展的根本基点,做到“中国饭碗主要装中国粮”。②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③国家宏观调控,发挥财政的作用,加大对农业的补贴。

对于主观题的讲评,通常情况下,教师首先会引导学生审题,然后沿着正确的解题思路将具体答案归纳出来。有的教师也会口头上阐述一下答题过程中学生的常见错误,但是仅此而已,主要错点在哪里,为何会犯错,怎样避免思维的误区,这些课堂应该解决的问题无疑都留给了学生。而样本的意义就在于让教师的讲评立足于真实、典型的解题情境,观察分析样本的过程也就是一次自我纠错、自我反思的过程。上述样本显示,该学生答题思路清晰,知识记忆扎实,表述简洁流畅,能联系两段材料,注意到关键词“国际市场中国粮”“工业化城市化”“农业补贴”三条举措按材料提供信息的重要程度有序排列,但是在信息的完整利用方面还有空间,也许是受第一小问的影响,国际环境中的②③因素被自动过滤掉,或者是材料信息与知识之间的转换能力弱,②③因素未能有效转化为我国的应对之策。这个问题是绝大多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思维定向明显,灵活性不够,深刻度不高。这样的分析将学生在解题中深层、隐性的思维误区挖掘出来,能切中学生思维症状之“痛”,疗效自然出色。

需要注意的是,选取样本时要讲究典型、友好,不用蹩脚样本讽刺学生,也不要仅用优秀样本作观摩,最好选取绝大多数学生犯错的答案做样本。另外,样本还能呈现学生的答题习惯、书写规范、逻辑表达,教师可以利用样本提炼解题的注意事项,一举多得。

(二)思维痕迹,显性呈现

听和看是两种不同的感官,对学生来说,耳闻又目睹才能印象深刻,记得更牢,这也是至今板书设计仍被保留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样,在讲评试题过程中,如果教师光凭一张嘴说,从应该怎么审题到怎么具体分析试题,最后抛出一个精心组织的答案,那么学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就是要在听讲认真且思维够快的条件下,才能在分析和答案之间建立起准确的对应关系。遇到题目繁难一点,学生很难凭空想象完成这种相当复杂的转化,听讲如走马观花,快速而凌乱,自然效益也就不高了。因此,在讲评与公布答案之间还需要一个过渡转化的环节,即教师要把试题信息与答案生成的这种对应关系显性化。教师的这种呈现集审题、分析、答案生成于一体,清晰地展现“思维痕迹”,有梳理整合、归纳提升之用。下面仍以2014年江苏高考卷第35题第2小问为例,教师可示范如图1所示答题信息。

当然,教师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直接在试题上标记,用箭头表示试题信息与答案之间的关联,清晰地揭示答案生成的前因后果。如果学生长期观摩这样的示范,还有利于他们准确、完整地理解试题信息,提高他们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自然互助

目前,很多教师对于小组合作的认识,要么停留在是为了展现学生主体性的需要,公开课作秀的一种形式;要么是把它看作一个卓有成效、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如何分组,如何监控,如何激励,有一整套完备的措施跟进。前者对小组合作的理解存在偏差,后者的操作却过于复杂。在试卷讲评课中,小组合作可以以更灵活、自由的方式进行,那就是以相邻的同学为自然互助组,共同思考、研究解决试卷上的一般问题。

通常情况下,试卷讲评是由教师绝对主导的,从客观题到主观题,即使其中有学生的回答和分析,也是服从于教学讲解的需要。这样,不仅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彰显,而且还抑制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相对于教师泛泛意义上的讲解,自然互助组会以更个性化的方式解决某些学生的疑惑和误区。从逻辑上讲,学生之间的思维水平更接近,他们的沟通交流也更顺畅,特别是客观题,有时同学一句简单的提醒,效果可能并不输给教师专业角度的详细分析。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教师的专业能力,而是可以将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这样的学习更经济、更有效率,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课上课下的常态化交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对于一些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繁难问题,就需要教师的专业引导和分析。

如果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初期的成效不是很有信心,还可以采用辅助的教学手段来检测或判断,如将一些错误选择项的题直接呈现,让学生判断改正,利用变式来观察学生对于知识本质的理解和运用等。

(四)自我反思,总结体悟

以往的试卷讲评课中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有的教师讲完一题后,对解题方法的总结归纳追求“大而全”,抛开题目过度归纳,觉得方法全告诉了学生,他们就能掌握了。其实,习惯也好,方法也好,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更何况,教师辛辛苦苦帮学生做好的总结,就能自觉转化为学生的解题经验吗?事实告诉我们,教师讲过N遍的东西,学生仍然不能全部掌握,因为教师告知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种陈述性知识,如果要内化为学生的策略性知识,就必须通过学生的元认知体验,即学生对于解题实践的自我反思来获得。经验可以分享却并不是对每个人都同样适用,因此,个别化的差异性反思对于学生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反思的机会,在一堂试卷讲评课的课末,可以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对整张试卷做一个回顾。千万别小看了这几分钟的能量,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内化提升的可能性;其次,教师要告诉学生反思的具体内容,比如就某道题,我自己是怎么思考的?答案是怎么生成的?为什么思路会跑偏?为什么答不全?下次解题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学生只有通过这样自我而非外在的强迫思考,并成为一种自觉习惯后,才能切实地转化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持续而有效地发挥作用。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