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话语分析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时间:2024-05-09

张兵

话语分析也叫语篇分析,最早是由语言学家Harris提出来的。话语分析是指从整体理解语篇内容入手,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方式、逻辑思维的连贯方式以及语言形式方面的内在联系。它不同于传统的句子结构分析,它重视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54-55

话语分析分为语篇宏观结构分析和微观语篇解读。语篇宏观结构分析是指立足语篇整体,借助话语分析模式,关注段落衔接、层次结构,还原作者谋篇布局的结构和意图。微观语篇解读是指通过时间衔接、地点衔接、语法衔接(指称、替代、省略和逻辑联系)、词汇衔接(重复、同义、上下义等)引导学生寻找词与词、词与句、句子与语篇之间的关系。总之,话语分析就是通过还原作者搭建语篇、组织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原始过程来实现语篇理解的目的。

一、话语分析运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英语阅读材料一般较长,故事情节也较复杂,很多学生虽然词汇、语法掌握得不错,但阅读还停留在一个个分割的、零碎的语言片段上,缺乏上下语义联系的意识,于是就出现了语篇阅读完毕,对语篇主要内容却一知半解的现象,更谈不上对语篇的深层次理解了。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阅读现象严重地违背了阅读的本质,降低了阅读的质量。

话语分析立足语篇整体,在强调语篇宏观结构分析的同时,还利用话语分析中的“衔接”理论,进行语篇微观解读,努力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下面,以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2 Unit 3 The curse of the mummy的阅读教学实践为例,详细阐述话语分析理论的实际运用。

二、话语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预测文章内容 梳理表层信息

阅读中的预测能力是话语分析培养的能力之一。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预测、证实、修正、再预测的过程。话语分析重视对语篇标题和首段的解读。标题作为文章主旨的高度概括,是整个语篇体系的结合点以及语篇理解的抓手,而文章的首段也往往能体现语篇的主题思想,抓住这两部分去对语篇内容进行预测,也就抓住了语篇阅读的“牛鼻子”。

针对本课内容,教师可作如下设计:要求学生阅读文章第一段并概括这一段内容,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键词:Howard Carter, explorer, discover, amazing things,并要求学生根据标题和首段中的关键词预测下文内容。学生预测完毕后,教师要求学生略读全文,而后处理一组T or F questions,以验证预测,从而完成对语篇的表层分析。

预测、验证能帮助学生完成对语篇的表层梳理。同时,预测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阅读难度并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分析语篇宏观结构 厘清表层脉络

话语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语篇宏观结构分析。语篇宏观结构分析是指分析语篇的体裁结构及其表现特征。语篇宏观结构决定语篇整体的语义连贯,控制语篇内各部分之间的语义关联。学生阅读时对语篇宏观结构的有效梳理是语篇理解能力的重要体现。

教师可在学生了解语篇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列出语篇的框架结构。对于本课内容, 学生列出A、B两种语篇宏观结构图(见图1)。

很显然,学生对语篇宏观结构存在分歧。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而不能强加于其答案。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第二段中in 1891, by the 1920s和第三段段首句“In 1922, Howard Carter made his most amazing discovery of all, in the valley of the Kings, in Egypt”中的in 1922等一系列有关时间的表述以及第二、三两段中的discover与discovery的遥相呼应,学生也就不难推出语篇结构图A是正确的了。

在清楚了语篇宏观结构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把语篇宏观结构分析推向深入。教师可呈现以下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语篇结构和语篇意义填写出合适的词汇。

Para 1 I to Howard Carter

Paras 2~3 Howard Carters e and d

Paras 4~5 Strange d after the discovery

Paras 6~8 Different e

(参考答案:Introduction, experiences, discoveries, deaths, explanations)

在语篇宏观结构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对语篇组成有一个整体的理解,还可以培养语篇概括能力,从而把消极的被动阅读转变成积极的参与型阅读,这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三)解读微观语篇 剖析深层内容

话语分析除了语篇宏观结构分析,还有微观语篇解读。在语篇中,作者会运用时间衔接、词汇衔接、指称、替代、逻辑联系等方式使语篇在语义上互相关联。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语篇特征进行阅读教学,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语篇内容。

1.利用时间衔接掌握主人公的人生经历

时空顺序是英语记叙文的主要逻辑线索,因此把握时空顺序是一种重要的阅读策略。[1]58文章的第二部分就具有以时间为线索的衔接特征,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表格(见表1),让学生梳理Howard Carter的人生经历。endprint

基于时间衔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找到语篇的时间关联,从而把主人公的人生经历还原呈现,这样,繁杂的语篇信息就会变得清晰、明了。

2.寻找词汇衔接,把握主要事件

话语分析中的词汇衔接就是在语篇中通过有意义的词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词汇链,常常表达一种具体又复杂的语义关系,它常常由复现和词汇搭配组成。[2]词汇衔接手段能提高学生语义联系的敏感度。[3]15

文章第三部分讲述了一系列的人物和事件,语篇内容错综复杂,学生不易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以事件为突破口、以词汇衔接为理解媒介进行阅读教学。教师可先启发引导学生找到这部分的关键词die,然后要求学生围绕这一关键词找到语篇中出现的词汇链(重复词、同义词、上下义词等)。学生经过阅读、讨论,会找到以下词汇链:die, death, dead, fall ill with a fever, catch a fever, die of heart trouble, be swallowed。为了让学生厘清这部分内容,教师还可以呈现以下表格(见表2)。

表2

学生依据词汇链,在语篇中寻找构成事件情节的句子主体,并对主要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完成表格。而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表格内容进行小组报告,进一步巩固语篇信息。

在阅读教学中,以关键词为中心,学生往往能快速找到这一关键词的词汇链,而后再以该词汇链为衔接线索,就能梳理出语篇的一系列人物和事件,抽象的信息就得以具体化、条理化,有利于学生对语篇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

3.挖掘指称和替代,形成前后联系

话语分析中的指称是指用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等语法手段表示一种语义关系,指代前文或后文提到的人或物,前后形成照应,是语篇衔接手段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替代是指为了避免重复而用替代的形式取代上文中的某一部分。为了精练地表达文本内容,本课作者也使用了指称和替代等语法手段,教师可以在学生精读的基础上设计如下任务。

Find the following words in the passage and decide what they refer to.

(1) who (Line 5)

(2) ones (Line 9)

(3) they (Line 15)

(4) its (Line 20)

(5) contents (Line 21)

学生根据语篇上下语义联系,找出这些词所指称和替代的内容:(1) Howard Carters father, (2) tombs, (3) Howard Carters team, (4) the tombs, (5) treasure as well as the mummy of the king。以上的(1)(3)(4)(5)属于指称,(2)属于替代。它们在上下文中都能找到对应关系,起到了衔接语篇意义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渐识别指称和替代,易于在大脑中形成连贯的语篇内容,从而强化对语篇上下语义的理解。同时,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也培养了语篇衔接的意识。

4.梳理逻辑联系,推论语义脉络

在微观语篇解读中,逻辑联系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衔接方式。逻辑联系是指表示两个或更多句子之间的某种逻辑手段,并指出句子是在什么意义上互相连接起来的。[1]56

文章最后一部分是对一系列死亡现象的解释,这一语段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为了让学生条理性地理解这一语段,教师可以提出以下一个问题:How many explanations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并引导学生注意第六段中的衔接符号Some people say ..., Others believe that ...,第七段首句中的逻辑联系句However, still others believe that ... 及最后一段的逻辑联系语though。引导完毕,学生完成死亡事件解释表(见表3,斜体部分为学生所填写)。

表3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篇中的一系列逻辑联系符号,梳理出语篇的逻辑关系和语义脉络,从而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语篇逻辑线索。

(四)回顾篇章图式 吸收整体内容

话语分析离不开篇章图式,如议论篇章图式、描写篇章图式、说明篇章图式和叙事篇章图式等。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篇章图式的文体特点,以形成一定的语篇模式记忆。

本文属于叙事篇章图式。完整的叙事篇章图式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点题、指向、进展、评议、结局和回应,本文包含了以上的前五个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叙事篇章图式设计排序题,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故事线索,如:

Put these events below in the correct order.

a. Howard Carter did not go to school and later became an explorer.

b. Howard Carter discovered the tomb of King Tutankhamun.

c. The curse of the mummy remains a riddle to this day.

d. People keep wondering why so many people died and have suggested all kinds of explanations.

e. Many people died after Carters discovery.endprint

(参考答案:a→b→e→d→c)

而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如下线索提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复述故事内容。

(1) what was this about

(2) who, when (as a child→in 1891→by the 1920s→in 1922)

(3) what happened then (strange deaths after the discovery)

(4) why (explanations)

(5) what finally happened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回顾篇章图式,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语篇深层次语意的理解,还逐步形成了按文体阅读的思维方式。[3]16在篇章图式基础上进行课文复述,能有效促进学生整体吸收语篇内容,深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总之,让学生回顾篇章图式,是话语分析理论中让学生“又见森林”的教学目标的体现。

三、总结

在运用话语分析理论进行阅读教学时,找准衔接方式至关重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是语篇衔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分析语篇的衔接方式,这是话语分析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提升学生语篇阅读能力的必经之路。一个语篇中各个语段可能有不同的衔接方式,教师须抓住主要衔接方式。以本课为例,语篇中各个部分的衔接方式都互有侧重。而文章第三部分关于古墓探索后一系列人和动物的死亡事件,其衔接方式既可以是时间衔接(死亡事件以时间为线索),又可以是词汇衔接(以关键词die 为中心的词汇链)。因为文章第二部分已经分析了时间衔接,所以第三部分就可以选择词汇衔接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这样虽然忽视了这一语段的时间关联,但强调了词汇链,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一词汇链中的相关词汇。可见,在进行话语分析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阅读材料的衔接方式和课堂的实际需要,灵活地找到话语分析的切入口,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教师通过语篇宏观结构分析和微观语篇解读,引导学生把握语篇的框架结构,识别各种语篇衔接符号,从而有效地掌握隐藏在语篇深处的逻辑线索,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整体阅读观和缜密的阅读思维,实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英语阅读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献臣.加强英语语篇教学 提高英语阅读效率[J].中学外语教与学,2009(11).

[2] HALLIDAY M A K,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74-288.

[3] 付绘.语篇衔接与连贯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3(8).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