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郑晶晶++++王争录
做人、学会做人是人生的第一要务,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关键的十字路口,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更是学校教学的重中之重。中学的教学任务不仅是要教学生成才,更应该教会他们做人。从某种角度来说,做人即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人没做好,方向错了,可能危害更大。因此必须重视加强中学生的做人教育。笔者以为,通过发掘各门学科蕴含的做人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这不失为一种简洁有效的教育方式,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比单纯进行做人教育的说教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本文就以中学历史这门学科为对象来论述中学历史教学中蕴含着的做人教育因素,及这些因素对学生做人方面的影响。也就是说,本研究目的就是论述如何利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有关因素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做人教育。通过中学历史教学,使学生做一个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爱国爱家有自信心的人是笔者的最终目的。下面就具体论述历史教学中所蕴含的做人教育因素。
一、用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教育学生做人的价值取向
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它是研究人类发展历程的专门学问,离开了人以及人的活动就不可能有历史这一专门学问的存在,故我国“史圣”司马迁提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的历史教育宗旨。历史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物,离开了人就不可能有历史存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人物这一关键因素的教学,也就是说,要抓住历史人物教学。历史上的事情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从某种角度说,历史学就是研究前人做人做事之学。在历史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人物的生平经历教育学生到底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历史上有的人物如屈原、苏武、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史可法、郑成功、林则徐等死后流芳百世,有的人物如赵高、李林甫、秦桧、魏忠贤等死后遗臭万年。笔者以为,中学历史教师在讲授这些人物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查阅相关史料,然后在课堂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有些人为什么能够流芳百世,而有的人为什么却遗臭万年。中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取向形成的关键阶段,通过这些讨论及教师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2]教师在这些历史人物的教学讨论中,最后归纳总结出:那些凡是能够在历史上流芳百世、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是因为他们始终以国家、人民利益为中心,坚持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去努力贡献,把国家与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的利益之上;那些凡是遗臭万年、遭致人民唾骂的人,无不是损公肥私、卖国求荣,把自己个人的利益置于民族、国家之上,为了获得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惜牺牲国家、人民的利益。教师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生平功过是非的教学,把做人的价值取向贯穿其中,这样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自己该做什么样的人。其实做什么样的人,这对中学生来说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他们已经到了思考自己一生应该怎样走的关键时刻,而历史人物教学能够给予他们价值取向的正确指引,故中学教师在历史人物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做人的价值取向教育。
二、用历史人物的坎坷经历教育学生如何去应对人生挫折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有句话说得好:“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教育学生如何应对人生中的挫折,这是学校教育教学不可推卸的职责所在,也是学校做人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如前所述,只有把这种任务与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教育,才是最有效的做人教育方法。这用在如何应对人生挫折方面也是成立的。读史可以明志、可以做到古为今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历史人物的榜样力量不容忽视。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在遭受身心的巨大打击后还能坚定不移地撰写《史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从历史人物的坎坷经历中去学习。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3]这是他通过学习领会历史而总结出来,古人是如何在挫折中发愤图强有一番作为的,所以他能忍辱偷生写就了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学巨著《史记》。司马迁发奋写《史记》的历史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学生应对人生挫折的典型事件,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他们在人生中遭受打击后会怎么做?让他们讨论后再回答,然后问他们,想知道我国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是如何应对人生挫折的吗?再引入上面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在遇到人生挫折的时候,要向这些历史人物学习他们正确的认识挫折、宠辱不惊、越挫越勇的积极应对策略。特别是在给学生讲述“勾践灭吴”这段历史的时候,教师可以把这种应对人生挫折的可贵品质及正确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在做人方面正确应对人生的挫折。在历史教学中,采用这种历史人物应对挫折的办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不仅能够把看来与现实生活毫不相干的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做到古为今用,还有助于学生继承我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可谓是一箭双雕。况且在目前的中学生中存在不少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从小就在温室里长大,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而这种历史人物坎坷经历教育可以说是十分及时而且必要。
三、用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历史教育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
教育的目的是教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4],这是我国近代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教育目的。做人要自信,怎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及民族自信心,这是实行做人教育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中学的各科教师都应该自觉发掘本学科关于自信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及民族自信心,最终使得他们成为自信的中国人。历史教学也应该理所当然担负起这一神圣的职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善良、勇敢、勤劳、智慧的民族,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就是一部辉煌的历史。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出现了河姆渡文明、半坡文明等遗址,“三皇五帝”的丰功伟绩,炎黄子孙就是由炎帝部落及黄帝部落共同发展起来的,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辉煌。早在公元前21世纪我国就进入到有完整国家体制的夏朝,公元前475年进入到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这些在当时都是遥遥领先的。特别值得自豪的是,中国是唯一文明没有被中断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长久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如老聃、孔丘、孙武、墨子、孟子等一大批杰出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出现了造纸术、黑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近代世界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古代四大发明”;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这样的昌盛时期,特别是汉唐盛世更处于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出现了苏武、包拯、岳飞、文天祥、方孝孺等这些忠贞不二的忠臣良将;出现了以“和为贵”、礼仪之邦、天人合一为追求的人生及民族追求;出现了《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红楼梦》等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名著;出现了《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徐霞客游记》等具有科普现实意义的著作……中华民族的前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取得如此灿烂辉煌的成就,作为后人,我们有什么资格对本民族没有自信心?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树立起民族自信心,中学历史教学对此责无旁贷。中学历史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把提高民族自信心作为做人教育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民族自信心的杰出一代。endprint
四、用近代落后就要挨打的耻辱史教育学生应当发愤图强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一部血泪史、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历史,就是因为封建社会后期明清统治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盲目排外、骄奢淫逸、不思进取,整日沉浸于天朝大国的美梦中而造成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列强用自己的“船坚炮利”打开中国的国门后,就带来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1842年《南京条约》是近代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条约,随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清王期统治者自以为是、不思进取、闭关自守造成了与当时世界相比已经落后了还不自知,如有的清朝统治官僚愚昧无知至极,竟然认为列强的轮船是用许多牛或者马拉着的,所以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挨打也是必然的了。近代列强对我国大肆掠夺、残害我同胞,其罪状罄竹难书,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等这些国耻岂能忘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近代落后就要挨打的耻辱历史,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不思进取、盲目排外造成了近代耻辱史的状况,要让学生知道、了解***总书记的“中国梦”的由来。自1840年以来我国不断地遭受外敌入侵、国势日益衰落,而且还时常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当时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独立、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自鸦片战争后所有国人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虽然独立了,但是离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小康生活还是有很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水平、文化软实力等差距还是很大,所以***总书记提出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最艰巨的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教师要教育学生铭记国耻,从自身做起,发愤图强,做一个具有历史责任感及使命感的中国人,自觉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五、用自古统一多民族以和为贵的民族关系史教育学生热爱各民族同胞
民族关系史是历史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其中也蕴藏着许多做人的道理,值得中学历史教师通过这些去教育学生热爱各民族同胞。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这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我国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起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两千多年里各民族之间虽然有冲突,但都是逐渐自觉地形成了以和为贵的民族交往传统,各民族同胞之间相互交往、友好往来、互相学习是主流,各少数民族同胞和汉族同胞一起谱写了辉煌的古代历史。在古代出现了昭君出塞、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文成公主进藏、回鹘衣裳回鹘马等各民族之间友好往来的佳话,在近现代外敌入侵的年代则出现了海龄、马本斋等少数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英雄事迹。各民族之间水乳交融的交往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历史,汉族中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有汉族的历史,他们之间相互尊重、友好往来、尊重各自的风俗习惯。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历史,学会团结各民族同胞,要像先贤学习他们为民族团结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最终要让学生知道以和为贵是处理我们民族关系的宗旨,学会处理好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这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学生做人教育的应有之义。
六、用中华民族自古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传统教育学生做人要爱国
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一直是中华民族爱国的光荣传统,教育学生做人要爱国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数千年历史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不被外敌所灭的根源,正是有一代又一代的爱国人民捍卫着国家的领土完整,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爱国将领、仁人志士,如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关天培、冯子才、左宗棠等,他们用自己的英雄壮举谱写了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爱国篇章。特别是近代以来,就连社会底层的民众也自发起来抗击外敌入侵,如“三元里人民抗英”就是民众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枪。在八国联军侵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作为下层民众自发组织的义和团以视死如归的精神顽强抵抗,打破了八国联军企图亡我中华的狼子野心,使得列强懂得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得出了“无论欧、美、日各国,皆无脑力与兵力”“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5]的教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就是因为他们继承和发扬了这种爱国精神。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先烈就是用这种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发展。爱国是整个中国历史的主旋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教育学生做一个爱国之人,把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历史教学过程中包含着许多教学生做人的因素,历史教育是借鉴也好还是古为今用也罢,这都是表面现象,其实真正的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学做人。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大力发掘历史教育中蕴含着的做人教育的因素,适时地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完成教书、育人二者有机结合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琪. 关于“究天人之际”与“通古今之变”的再思考——从《史记·五帝本纪》的天命说谈起[J]. 史学集刊,2012(3):116-122.
[2] 孙燕京. 从重于泰山谈革命者的生死观——纪念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发表60周年[J]. 兰台内外,2004(5):60-61.
[3] 张强. 论司马迁作《吕不韦列传》的笔法[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30-138.
[4] 王争录. 试论陈鹤琴本土化学前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1):49-52.
[5]荣孟源. 义和团反帝运动[J]. 历史教学,1980(11):2-6.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