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语文也应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4-05-09

赵延良

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包含心理健康问题。

新时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或几个老师的事情,应该是全体教师的使命。语文学科包含很多心理教育的元素,语文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担负起心理教育的重任。

一、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的心理健康,主要指人的内心状态运行良好。小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所以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干预和引导。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从小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所以,我们教师需要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立德树人富有成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是与每一位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息息相关的。

二、构建和谐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

和谐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小学生处于心理、生理发育成型的初级阶段,他们思想单纯、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不良现象的影响,加之他们大多受到家庭的溺爱,在幼年时期可能会养成许多不良的习惯,对以后的成长相当不利,心理素质脆弱,必须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培养,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等教育,使他们逐步成长起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克服个人主义,养成学习、生活及日常活动的好习惯。

针对小学生阶段的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因材施教、尊重个体与主体、循序渐进的渗透教育。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受智力、学科能力、心理健康水平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可因材施教,根据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根据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用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

利用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合作学习会让学生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

三、挖掘教材潜在心理教育因素,渗透心理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1.丰富学生的情感體验,培养高尚的情操。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自强不息,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

2.以榜样为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良好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海伦·凯勒》一文中海伦的自强不息,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保尔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等等能对学生起到榜样的教育作用。读了这些文章后,可让学生写篇读后感,感受榜样人物微笑面对人生,与病魔顽强搏斗的人生态度。

教师在教学中有着强烈的示范性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具备广泛的基础知识,除此还要掌握教学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做到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张扬每个学生的鲜活个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