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董嫒燕
朗读可以说是课堂上教师比较基本的教学方式。在古代,无论是文人墨客的“朗咏长川”,还是私学书堂的“风声、雨声、读书声”,朗读都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即使在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朗读仍然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教学总得读。”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朗读教学方面却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讲解和提问过多。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太注重分析课文和提问,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常常不到10分钟,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去读书,也就无法产生感悟和情感。二是朗读目的不明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各个学段的朗读有着不同的要求,一些老师由于对新课标没有深入掌握,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楚,没能有效地开展朗读教学,导致朗读失去了质量。三是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要想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有效的方法指导很重要。一些教师没有教给学生有效的朗读方法,导致许多学生不知道怎樣通过朗读将内心的感情表达出来。
二、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那么,在朗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
(一)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学段的学生都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每学习一篇课文,先让学生带着简单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读顺课文。在学生读完后,我针对他们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纠正他们的读音,帮助学生将课文读准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读出真挚的情感,体味丰富的意蕴。
(二)示范朗读,带动学生读
教师的示范对学生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是连接教材和学生情感的桥梁。教师声情并茂地进行示范朗读,往往能以情激情,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并模仿教师的朗读。比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母亲是如何含辛茹苦地抚育自己的,接着我动情地向学生们介绍了我的母亲是如何疼爱我的,然后感情饱满地进行朗读,学生们在听了我的示范朗读后,深受触动,从而能很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自然能读出真情实感。
(三)让学生有充分的朗读时间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要舍得花很多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读书。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将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朗读的时间长,内容量大,形式多样,这样层层推进。我时常让学生带着问题大声朗读课文,反复、多次地进行朗读。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之后,对课文的理解也由此加深了。可见,只要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感悟,学生就会有真切的感受和收获。
(四)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朗读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发挥学生朗读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愉快地进行朗读。教学中,我经常创设一定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想象,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对比赛都比较感兴趣,我经常就所学的课文开展朗读比赛,让学生当评委,并对优胜的学生给予一些小奖励。这样经常性的朗读比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总之,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与培养,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让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