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架起学生与孟子之间的桥梁

时间:2024-05-09

刘明霞

学习文言文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需要,它对我们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是十分必要的。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本《孟子三章》所选的三则片段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这些文质兼备的经典,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深邃、丰富典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而且也能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人文传统,以提高自身修养。为了架起学生与孟子之间的桥梁,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方法引领,归还学生主动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要“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事实上,确实有一些学生因为读不懂基本内容而对文言文望而却步。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预习,并尝试疏通文意,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句子,带着疑问走进课堂。课堂上时时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孟子三章》的课堂上,我强调读好文言文就是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积累,读出自己”。

另外,语文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综观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例如,一位学生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中的“则”怎么解释的问题时,我没有直接给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通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去查。经过查证,他们得到了几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一种解释最贴切呢?我引导学生自己探求解决的方法,马上有学生提出运用以前讲过的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的方法,就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了最终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收获了一种能力、一份信心。在此过程中,教师只作点拨、引导,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系统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审美概念——涵泳品味。朱熹有“虚心涵泳,切己省察”的整体阅读法则。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所以阅读经典文本必须先深入阅读文本。只有深入阅读文本,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感知、领悟,才能有個性化的、独立自主的体验,并调动现有的生活积累,驱遣自己的想象,对作品进行审美。

二、巧妙搭桥,与古人对话

文言文教学中的疏通字词、翻译句子只相当于为领略险峰的无限风光铺平了道路。试想,我国古代文言文精品浩如烟海,能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其价值怎几个语法、句式了得?文言精品还承载着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想精髓,所以我们可以抓住文言诗文的结构、语言等外部的特点,精心设计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深层,让学生从古诗文中汲取文化的精髓,学生对文言文就可能产生持久的兴趣。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要实现这种对话,需要教师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这样,主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授课时我建议学生从语言、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这个问题立足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并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指导学生读书应该从语言、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实践证明,这个问题的设计较好地搭建了学生与文本、与孟子之间的桥梁,拉近了学生与孟子的距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完《孟子三章》,我又给学生印发了孟子的相关材料,让学生了解孟子的少年、青年、老年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让学生了解孟子的学习、做人以及对自己思想学说的坚守。这种“知人论世”的阅读,拉近了同学们和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孟子的距离,使同学们能完整、全面地理解孟子,了解“亚圣”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更好地学孟子金句,养浩然正气,扬君子之风。学古圣先贤修身处世之法,悟奋发自在快乐之道。作文课上,学生写出了《我眼中的孟子》的文化散文。

文言文是古人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我们炎黄子孙继承下来的无与伦比的文化瑰宝,是一眼永不枯竭的泉水,它的深处流出的永远都是“清如许”的“活水”,这需要语文教师为学生搭建对话的桥梁,引领学生乐此不疲地去釆撷、吸收和发扬。这是我们的责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