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数学深度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4-05-09

张欣欣

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在众多思想中进行联系,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去,并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鼓励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地记忆。

一、深度学习要注重质疑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没有质疑就没有归纳提升。探究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探索中解决问题。能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决不“抢攻”,教师只在学生汇报后加以判定、指导,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解简易方程时,当学生列出方程x+3=9时,我提出问题1:你有什么想解决的问题吗?学生自然想知道方程的解。问题2:你能试着解这个方程吗?学生展现了各种解方程的方法,我引导学生总结了解方程的两种方法:(1)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2)根据方程各部分的关系解方程。这一系列的问题设置,在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探究程序中,切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深度学习要重视探究

要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猜想、试验、验证的学习过程。通过反应和反思,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教学五年级上册中的“掷一掷”:同时掷两个骰子,可能会出现哪些和?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会出现的可能性有:2,3,4,5,6,7,8,9,10,11,12。学生分成两大组,和是5,6,7,8,9算一组赢,和是2,3,4,10,11,12,算二组赢。先猜想谁会赢。

学生有两种猜想,我抛出问题:到底是谁赢呢?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掷一掷”,并记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有动手操作、收集数据、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形式,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通过统计,学生发现一组只有5个数的和,出现的可能性却更大,自然产生了疑问,这是为什么?我的问题随之而来:你们想怎样探究这个奥秘?有的学生思考:把两个骰子可能出现的和的次数都写出来,从而探究真知。

再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等形式作探究,并进一步思考更多图形的面积。

三、深度学习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变浅性开问为深度设疑。这样不仅能够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欲望,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时,我创设的两次不同问题情境。

练习课1:出示旋转木马,师提问:旋转木马一次可以坐6人,3次可以坐多少人?生列出算式,再据此从算式中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揭示课题。

练习课2:小明双休日做完作业后,约了6个小伙伴到家里玩。小明的妈妈拿出一袋巧克力,告诉小明:这里一共有38颗巧克力,你去分给你的6个小伙伴,可以全部分完,也可以剩下一些(教師边讲边出示图及数字)。你们猜猜看,小明会怎么分?

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了答案:每人分1个,分掉6个;每人分2个,分掉12个;每人分3个,分掉18个……每人分6个,还剩2个。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揭示课题。

从课堂效果来看,练习课1的学生对设置的情境兴趣不大,而练习课2的学生则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同一内容,不同效果。对比以上两个案例,能够看出,对于练习课1而言,这个情境的创设只是引入新课的一个引子,只要学生简短地想一想该怎样列式,算出答案后即可“推门而入”,进入练习程序。而练习课2则对问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面对这个综合的、具有思维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思维的触角会在原先的知识经验领域内探寻、搜索:这要用到哪方面的知识?和我以前解决的什么问题有关联?一旦触碰并抓住了其中的关联性后,思维马上进行收拢:我该从哪儿开始思考?在我的经历中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我是否可以按一定的顺序去想……在这种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下,学生主动地思考,不断地变换思维的角度,不断地思考下一个答案,思维会不断地波动,激起阵阵涟漪。随后的课堂效果也体现了这一点。

我们不能带领学生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但我们却能把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让我们一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深度学习中成长,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