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语文审美教学策略

时间:2024-05-09

郝晓丽

通过阅读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审美这一手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中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通过阅读教学,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掌握了读书的方法,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而且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中感受美,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童话课文内在的美点,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美,启发学生想象美。

一、朗读中认识美

首先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深入理解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文章语句的深入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帮助学生深入感受文章中人物的命运起伏和心理状态。这种深入的理解恰恰就带领学生走进文章的灵魂,体会文章是如何地美。

其次是有感情地朗读。感情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有感情地朗读也是读好一篇文章的灵魂,上面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把文章有感情地读出来而做的准备。只有掌握了朗读的方法,才能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调。只有深入地理解了文章,才能直入灵魂,让学生从读中受到美的感染。要做到读得有感情,就要读出不同的语调,把各种年龄的人的语调读出来,把不同的情绪和性格,如快乐、痛苦、希望等,都通过语气、语调形象地表现出来。还要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如同情、讽刺、批判、赞扬等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有所知,还能有所感,有所悟。

二、理解中再现美

童話通过语言来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童话的语言浅近、口语化,但并不等于平庸、苍白,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既通俗明白、晓畅而又有艺术的美感。童话的语言具有幽默性和模糊性,儿童对童话的理解会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想象力的不同而变得非常丰富。语言可以给儿童想象的空间,使儿童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力。所以我们应该利用童话作为载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童话语言境界丰富,给少年儿童以无限多样的回荡的审美空间。在童话语言的文境之中,形象并不是单纯的客观描写的人或物了,它所勾勒的艺术空间也不是客观事物的静止的自然再现,而是一种灵动的艺术的再造。

三、激发情感,鉴赏美

小学阶段儿童的情感发展特点是:情感的表现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多变,激情占优势,心境的持续时间短,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稳定性不断增强,高级社会性情感逐步发展。童话以一种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描绘了世界上的丰富情感:爱与恨、情和仇、喜和悲、乐与苦、敬与畏等等。儿童在欣赏和感悟童话时获得的情感体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体验,在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中,他们体会到了喜欢、愤怒、悲伤、爱慕、厌恶、赞赏等等情感体验。这些体验的获得,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也是很有好处的。

如学习《丑小鸭》,安徒生在童话中从不回避现实中的不幸与无奈,“只有经历苦难,一个人才能得以净化,并得到真正的幸福”。就像那只丑小鸭一样,历经种种磨难,却不忘善良、温暖与爱,最后苦尽甘来,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通过对作者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坎坷的鉴赏,学生感受到人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许多不幸与无奈,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丑小鸭对命运的抗争。

四、启发想象,创造美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想象的气氛与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奠定想象的情感基础。只有在欢愉舒畅的自由氛围中,学生才能够、才敢于去尽情想象。有时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朵亲切的小花,就可以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孩子们的思维过程,在对其进行耐心引导与纠正的同时,要鼓励孩子大胆想象的精神。

其次,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联想,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这是想象的方法基础。小学生想象的自觉性与目的性差,还不能做到为某一任务的实现而循着一个方向进行想象。如教学《观潮》一文时,可创设情景,学生随着音乐来到“钱塘江”边。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学生边听边想,雄伟壮丽的钱塘江,眼前出现了一幅气势壮阔的意境,如闻震天动地的声响。

语文教师要肩负起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任,通过具体、可感、生动的形象和手段,让学生在感受形象的形式、内容的和谐美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陶冶,受到思想的启迪。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