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参定古法偻今制奇

时间:2024-05-09

郝梓彤

有人说,人是散落一地的柱子,文化是穿丝线。

然而事实上,这一根柔软又细韧的丝线,不仅串起了你我,还穿过了泱泱五千年的荣辱兴衰,穿起了历史与现在。

我们还需要这根丝线吗?高速科技化的时代还需要与智慧起源的传统对接吗?传统文化在当今还有价值吗?

这就像在問你种子是否可以离开土壤,没有人能说可以。文化也一样,我们要发展下去,要开花,要结果,那么我们就需要这根丝线,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保护它,为它的古朴刻画现代的花纹。我们离不开这片土壤,就像我们抛弃文字就无法记录生活一样。

或许会有人质疑,你看那《礼记》不是在告诫我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你看那《康诏》不是在教我们“作新民”,他们要着新,摒弃着旧。这话诚然不错,但是,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这里的“新”究竟是怎样的新?是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征兆就出现的全新事物吗?是没有任何理论基础就凭空闪现的念头吗?当然不是,这里的“新”是创新,是对于旧文化的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继承,是补充,是拓展,是完善。当《诗经》中吟诵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它所离不开的,恐怕也是周王朝深厚广博的文化了。

既然如此,尚处于历史交接的我们,理应接递起文化继承、创新发展的火炬。

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参定古法,望今制奇。

把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用科技力量助推传统文化改造发展。

首先是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融合。谈及此,大众传媒的作用不可不提。我们且不谈近来火热的《中国诗词大会》,也不谈历史底蕴丰富的大国工匠,但就风靡一时的古风歌曲,我想就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近来流行的中国风歌曲,古风歌曲,却刷新了人们对网络歌曲的认知。传统诗词文化融入其中,在提升了其品味的同时,以音乐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爱上古典。不能排除其中有辞藻过于浮华的现象,但总体来说,带动了更多的人恋上“琼楼玉宇”“一樽江月”。

其次是科技力量对传统文化的助推。当下实践教学创新改革流行,简言之,就是学校助力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为科研文化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让科技融入生活,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能拉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四川省电商经济对于传统中医药的营销就是一个鲜明的案例。更甚至,当我们在网络平台上购买到故宫文创产品时,是不是也更应该感叹当代科技对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鲜明推动力呢?

同样不能忽略的一点,文化的挑选理应慎重。文化有精华必然会有糟粕,我们应当取昔日之精华,去古时之糟粕。赞同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长幼有序,但亦反驳潜藏的封建等级秩序。坚持着科学、客观、礼敬的态度,追溯最协调的文化基因。

“盆地意识”用来形容当今文化的险境尚显贴切,隅于一处,阻断与过去的联系,这难道不是对于文化发展最大的讽刺。“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然而既无谢朝花,岂来今日秀?传统文化继承转化,刻不容缓。

参定古法,望今制奇。文化继承发展,我们在路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