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阅读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4-05-09

吴强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普遍而持久的学习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要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常运转,离不开阅读活动。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兴趣,激发动机,乐于阅读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着力对学生的思品阅读能力进行培养。首先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思品的重要意义及其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感受思品学习不仅能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解除困惑,为前进导航。在此基础上利用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导言等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讲授“人格尊严不可辱”时,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链接中我国宪法第18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规定的内容,使学生感知法律条文的内容。这时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些零碎杂乱的侵权事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继而顺势提供教材中的案例阅读,把抽象严肃的法律条文与真实的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最后布置阅读目标:1.什么是人格尊严权?2.人格尊严权与人格权有怎样的关系?通过阅读——分析——内化的活动设计,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实现学习目标。教材中含有较为丰富的诱因:案例故事的生动性,名人名言的哲理性,“想一想”“议一议”的探究性,插图、照片的直观性,相关链接的权威性,是我们激发阅读动机的有利条件。

二、训练阅读思维,形成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思维,应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

第一,展开合理想象。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要引导学生尽可能抓住教材中所提供的想象的契机进行想象。

第二,利用直观感悟。直观感悟即敏感性,是学生对案例进行快捷的反应,从而获得信息进而生成更多信息。学生在阅读材料时要学会刹那间的感知,运用自己的眼光迅速做出判断,提出建设性意见,创造出富有个性的解读。

第三,引发联想。联想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等。通过这些方式的联想可以将两种形象按照某种特定的关系组合起来。在阅读过程中把本不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使阅读内容在可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对比。

为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平时必须加强阅读训练,可以采取如下的方式进行:

1.主动问答。学生带着由教师设计的问题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针对性,从而提高阅读实效,或者是在阅读中找问题。通过阅读列出一系列的问题菜单。这些问题可以是对缘由教师提出的问题的等价转换、逆否转换、强弱转换等,这样可以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

2.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想品德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创新精神、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思品的教材中也蕴藏着丰富的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诱因。如果仅读而不思的阅读效果是没有任何实效的。只有一边阅读,一边联系地思考,才能弄清所读的内容。

3.自主讨论。采用讨论法是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教师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编设4—5 人的探究学习小组,创建一个开放的思维发展空间。

三、传授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閱读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阅读的效果。阅读方法根据精细程度和阅读速度大致有:精读、泛读、快速阅读、细读等九种。根据时间上又有预读、复读等方法。针对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侧面谈如何进行仔细阅读、理解和运用。

1.分析标题,精读概念。

标题条目是标题的外在形态,是内容的载体。在阅读思想品德概念时,主要抓住关键词,分清哪些是修饰词,哪些是表示范围的,哪些是揭示内涵和本质特征的,词组与词组间是并列关系还是否定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剖析词义、理解词所表达的内容。

2.运用图式,强化记忆。

阅读需要有思考伴随。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针对交际情况设计一些图式。图式法的运用,它能使具体的内容与抽象的内容拉近距离,有利于对某些思辨性的问题进行推理,有利于集中阅读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对阅读内容迅速而准确的记忆。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成为一名“学会学习”的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