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曾德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达到此目标,新课标设计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一新的课程结构。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它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它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采用任务群教学往往围绕一个项目展开研究,所以学生要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并坚持读书与思考相结合。相应地,教师也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我们学校从2018年9月在高2018级尝试引入群文阅读教学实践。
那么,什么是群文阅读呢?
群文阅读,是最近几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来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章,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议题展开立体式的自主阅读,并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最终达成共识,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和思考力,达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言语实践的一种教学活动。
我们的教学实践以2018年9月入学的高2018级为实验标本,以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群文阅读高中读本》和德阳市高中语文中心组对高一高二整本书阅读要求的名著书目——《三体》《平凡的世界》《红楼梦》作为承载内容,在教学时间上每周安排一节课做基本保障。其中《群文阅读高中读本》强调单元整合,以“单元整组”阅读教学为代表,增加课外阅读,以“一篇带多篇”为思路,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名著阅读强调“整本书阅读”,提出阅读教学需要围绕一个核心主题,着重探究人物形象的丰富性或作者是如何表现当时社会状况的等核心问题。
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为“读、比、议、统”四个环节。读,要求学生在一节课中阅读多篇文章;比,要求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找出相同点和不同处;议,要求学生把在“比”这一阶段获得的思考结果进行班级或小组交流;统,是最后一步,以小组为或个人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完成目标达成。
在指导学生群文阅读的过程中,以学生实际为基础所设计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设计的问题既是学生思维的起点,也是教师逐步展开、逐篇引申的抓手;它需要单篇文章阅读技能做基础,同时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个阅读整体,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有比较性、迁移性的特点,能将多篇文章横向联合起来,能呈现出培养学生重整、评鉴、创意等方面的阅读能力;能让学生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能使学生把课内习得的零散的阅读方法,整合自如地有效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
群文阅读教学过程四环节,各有各的要求和达成目标,熟悉各环节的阅读要领能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掌握其中的读、比、统三个环节的阅读要领,对解答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有帮助。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以文字、统计图表、略画等形式呈现,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通常会围绕一个主题把相关的文字材料、图表、表格等相关材料组合在一起,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分析、比较,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或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材料相关信息进行概括。
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该具有的阅读能力。也正是因为如此,从2017年开始每年高考全国卷都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作为必考题型之一。
那么,如何思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呢?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的材料大多为主题相同、体裁不同的几则阅读材料,命题方式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解题指导方式主要有图表解读和材料探究。
对图表材料,首先要看清楚图表的标题、内容,了解清楚图表说明的内容和比较的角度,对图表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是“读”的过程。其次,通过准确获取图表中的提示文字及细节说明等情况,进行纵比或横比——这是“比”的过程。第三,从图表中汲取有价值的信息,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这是“统”的过程。其答题技巧为:先读懂图表所表述的内容,看出图表是对什么内容的表述,所用信息有几组比较关系;然后抓住问题的本质,用简洁的语言,组织出答案。
对材料探究题作解答时,先通读这几则材料,知晓每则材料的大意——这是“读”的过程。接着看这几则材料共同讲述的主题和每则材料不同的主题——这是“比”的过程。第三,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找出材料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这是“统”的过程。
下面以2019年全国卷(三)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的第4题与第6题为例做解题指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原文略,阅读材料全为“材料探究型”)
4.下列对“志愿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集体记忆的建构帮助“鸟巢一代”志愿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奥运会,最终成就自己。
B.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经历对“鸟巢一代”志愿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将这段经历内化为一种志愿精神。
C.志愿服务不能单纯理解为志愿者只有奉献,没有获得,其实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提升个人价值、增长职业技能等会有所帮助。
D.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可以满足一些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建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
答案选A。【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是说有关“志愿者”的内容,但三则材料又各有不同的侧重,这是“读”的过程;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找出选项肢对应的信息,四个选项肢分别对应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句段,接着对选项肢进行识别,这是“比”的过程;最后将选项肢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对并做出判断,这是“统”的过程。A项“最终成就自己”与原文比对,材料一结尾说“……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但没有说“最终成就自己”;B项的前半部分是材料一内容的概括,后半部分与材料二“志愿服务的最终……内化志愿精神”相吻合;C项是对材料二“近年来学者……也有重要意义”的正确解读;D项是对材料一第二句话前半部分的正确理解。所以选A。
6.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6分)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首先要通“读”材料,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找准答题区间,这是“比”;然后抓准问题本质进行概括,这是“统”。本试题的指向为三则材料,从题干设问可分析出本试题的实质是寻找“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的依据,或者说是寻找“单车猎人和志愿者之间的契合点”,这就要从材料中讲“打猎”行为的意义上去寻找——这就是“读”。对照题干,前两则材料可筛选志愿者服务的实质和意义主要是个人方面不求回报的利他行为、社会方面体现了公民意识等;材料三可以找出单车猎人的行为和意义;另外,重点关注“新型”的含义,在材料中“新型”主要体现为促进时代发展的新力量、帮助公司进行运营的维护——这是“比”。最后做概括,按照6分的简答题一般应该分三点作答的规律,分三条要点归纳出答案——这是“统”。
【答案】①单车猎人和志愿者的行为都是一种不求物质回报的利他行为,彰显了“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②二者的行为均属于社会参与,体现了一种公民意识;③“新型”体现在:单车猎人属于单车的消费者,他们是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打猎”的行为实际上是帮助公司进行运营的维护。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